"梅欲开时":梅花快要绽放的时候,
"君欲去、":你却要离去、
"花谁同折":这花还有谁能和我一同折取呢。
"应怅望、":想必你会满怀惆怅地眺望、
"江津千树":江边千树梅花,
"晚烟明雪":在傍晚的烟霭中映着明洁的雪光。
"花似故人相见好":花儿像老朋友一样,相见时总是那么美好,
"人如塞雁多离别":人却像边塞的大雁,常常要经历离别。
"待留君、":多想留住你、
"重看水边花":再一起看水边的花,
"花边月":花旁的月。
"台城路":台城的道路,
"山如阙":山峦像城阙一样矗立。
"追往事":追忆过去的事情,
"伤时节":为这时节而感伤。
"但春风春雨":只是那春风春雨,
"古人愁绝":总让古人愁绪满怀。
"多少扬州诗兴在":当年在扬州赏景赋诗的兴致还在,
"直须清梦翻胡蝶":真该在清梦中化作蝴蝶翩跹。
"问他年、":问将来某年、
"谁记饮中仙":谁还会记得当年饮酒豪放的我们,
"花应说":或许只有那些花儿会诉说吧。
南宋文学家
韩元吉(1118~1187),南宋文学家。字无咎,号南涧。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南渡后徙信州(今属江西上饶)。曾为大理寺少卿、吏部侍郎,淳熙中两知婺州,晚居上饶。韩元吉学识渊深,词章典丽,议论明彻。词作往往流露出神州陆沉之慨,词风雄浑、豪放,与辛弃疾很接近。诗作学苏轼,赋物抒怀,均高妙工整。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寄陆务观》《水调歌头·雨花台》《雨中闻伯恭至湖上》等。
1.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梅欲开时,君欲去、花谁同折”,以梅花将开与友人将别形成对照,“花谁同折”的反问,直接道出送别时的不舍,将赏花的期待与离别的失落交织,奠定伤感基调。“应怅望、江津千树,晚烟明雪”,想象友人离去后,江边千树梅花在晚烟与白雪中相映的景象,“怅望”一词既写友人情态,也暗含自身的怅然,以景衬情,拓展了离别的惆怅氛围。“花似故人相见好,人如塞雁多离别”,用比喻手法,将梅花比作亲切的故人,将离别之人比作南北迁徙的塞雁,既赞花的美好如友情,又叹人生聚少离多,深化了对友情的珍视与离别的无奈。“待留君、重看水边花,花边月”,以挽留的心愿作结,“水边花”“花边月”呼应开篇梅花,寄托着对重逢共赏美景的期盼,藏着不舍中的一丝温情。下片“台城路,山如阙”,转入对地点与景物的追忆,台城的道路、如城阙般的山峦,唤起对过往的回忆,为下文抒情铺垫。“追往事,伤时节”,直抒胸臆,点出追忆往事时因时节变迁而生的伤感,将个人离别之愁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相连。“但春风春雨,古人愁绝”,由眼前景联想到春风春雨中古人的愁绪,以“古人愁绝”映衬自身情感,让离别之愁有了更深远的共鸣。“多少扬州诗兴在,直须清梦翻胡蝶”,借扬州曾有的诗兴与庄周梦蝶的典故,既流露对往昔相聚赋诗时光的怀念,又以梦境的虚幻感强化了离别后的怅惘。“问他年、谁记饮中仙,花应说”,以设问收束,设想多年后谁会记得当年共饮的欢畅,唯有梅花见证一切,将友情的珍贵与时光的渺茫结合,余味悠长,尽显对友人的深情与离别的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