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shuǐ
dòng

朝代:宋作者:韩元吉浏览量:1
jīn
chóng
jiǔ
huā
kāi
shì
xún
gāo
chù
xié
shǒu
niè
shàng
cuī
wéi
fàng
cāng
yán
qiān
rèn
yún
xiǎo
shuāng
chéng
zhèn
zhī
jūn
lái
xiū
zhú
fēi
jiàn
jué
xiān
āi
xiào
tán
jiān
fēng
mǎn
zuò
jiǔ
yíng
bēi
xiān
rén
kuà
hǎi
xiū
wèn
suí
chù
shì
péng
lái
luò
píng
yuán
西
wàng
jiǎo
qiū
shēn
bēi
zhuàng
dàn
huāng
tái
zhū
kàn
zuì
qiě
pái
huái

译文

今日重九,不要辜负开得正盛的菊花。试着寻找高处,携手踏着木屐登上高峻的山。放开眼睛望去,是那深青色的高峻山崖,高达千仞。云朵像在护卫着早晨的霜,霜排列成阵。仿佛在迎接我们的到来。古老的寺庙依傍着修长的竹子,飞动的栏杆没有一丝灰尘。说笑闲谈之间,清风充满座位,斟满了美酒。仙人跨越大海,不必问随处都是蓬莱仙境。向着西边望去,看到夕阳下的宽广平原。深秋时节,鼓角声悲哀而雄壮。那曾经辉煌的戏马台,如今早已成为了废墟一堆。仔细手持茱萸观赏,一醉之后暂且徘徊。

逐句剖析

"今日我重九":今日重九,

# 今日我重九:语出苏轼《和陶己酉岁九月九日》:“今日我重九,谁谓秋冬交。”我,一作“俄”。重九,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莫负菊花开":不要辜负开得正盛的菊花。

"试寻高处":试着寻找高处,

# 高:一作岩。

"携手蹑屐上崔嵬":携手踏着木屐登上高峻的山。

# 携手蹑屐上崔嵬:穿木屐,上高山。屐,底部有齿的木制鞋子。南朝宋谢灵运常穿木屐上山,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崔嵬,形容山险而高。代指高山。

"放目苍岩千仞":放开眼睛望去,是那深青色的高峻山崖,高达千仞。

# 千仞:形容山高。古时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放目:放开视野。

"云护晓霜成阵":云朵像在护卫着早晨的霜,霜排列成阵。

# 护:一作携。

"知我与君来":仿佛在迎接我们的到来。

# 君:指同游的辛弃疾。

"古寺倚修竹":古老的寺庙依傍着修长的竹子,

# 修竹:长得高的竹子。

"飞槛绝纤埃":飞动的栏杆没有一丝灰尘。

# 纤埃:比喻世俗的污浊。纤:一作尘。,飞槛:高楼上的栏杆。

"笑谈间":说笑闲谈之间,

# 笑谈间:“笑谈”二句:即“谈笑风生”意。

"风满座":清风充满座位,

"酒盈杯":斟满了美酒。

"仙人跨海":仙人跨越大海,

# 仙人跨海:“仙人”二句:在云层上眺望,就像仙人游海上的神仙,不用说,到处都是美景。海,兼有云海义。

"休问随处是蓬莱":不必问随处都是蓬莱仙境。

# 蓬莱:蓬莱,传说中海上三神山之一。《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作者原注:“洞有仙骨岩。”

"落日平原西望":向着西边望去,看到夕阳下的宽广平原。

# 落日平原西望:西望平原辽阔,太阳下落了。

"鼓角秋深悲壮":深秋时节,鼓角声悲哀而雄壮。

# 鼓角秋深悲壮:化用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鼓角,这里指日落时军中报时的鼓声和号角声。

"戏马但荒台":那曾经辉煌的戏马台,如今早已成为了废墟一堆。

# 戏马但荒台:戏马台只剩下一个荒废的土丘。戏马台是楚、汉的战场,在今江苏徐州南。《南史·孔靖传》载,孔靖“辞事东归,帝(宋武帝刘裕)亲饯之戏马台,百僚咸赋诗以述其美。”饯行时适为重阳节,谢灵运的《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就是在这时候写的。

"细把茱萸看":仔细手持茱萸观赏,

# 细把茱萸看:化用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茱萸,植物名。古人重阳节登高,携带茱萸,据说可以避免灾祸(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后人又把茱萸泡酒,叫茱萸酒,在重阳日饮用。

"一醉且徘徊":一醉之后暂且徘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水洞》是宋代词人韩元吉创作的一首词,为其重阳日携友人登高赏景时有感而作。词的上片交代登高的时间、地点与眼前风光景物,虽未直接言情,却暗藏欣悦自得之意与对清静境界的向往;下片先写登高宴饮的酣畅之态,后转写欢尽悲来的随感,借此抒发对南宋偏安一隅、北方大片土地沦入金人之手的伤感。全词在写作手法上,写景注重静中有动,写人侧重动中有情,整体基调由乐转悲,乐景仅为烘托,悲情方是词作真正主旨。词作虽为顺乎自然的平铺直叙,却无呆滞之感,行文流畅生动,情感既奔放豪迈,又略带几分凄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韩元吉(1118~1187),南宋文学家。字无咎,号南涧。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南渡后徙信州(今属江西上饶)。曾为大理寺少卿、吏部侍郎,淳熙中两知婺州,晚居上饶。韩元吉学识渊深,词章典丽,议论明彻。词作往往流露出神州陆沉之慨,词风雄浑、豪放,与辛弃疾很接近。诗作学苏轼,赋物抒怀,均高妙工整。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寄陆务观》《水调歌头·雨花台》《雨中闻伯恭至湖上》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水调歌头·水洞》为韩元吉作于淳熙九年(1182)重阳节。韩元吉生于北宋末年,十岁时逢北宋覆灭,阖家自河南避乱南徙至江南。作为南宋初期主战一派,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他曾以礼部尚书衔受命为正使,率团北赴金国为金主贺寿。归国后,历任吏部尚书及婺州、建安知州等职,始终力主抗金。然彼时朝廷已全然无抗金之力、无复土之心,仅能苟安一隅。眼见北定中原之望彻底断绝,韩元吉遂辞官移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从此不问朝事。淳熙九年重阳节,六十五岁的韩元吉与四十三岁的辛弃疾同游信州城西三十里的云洞。当日,韩元吉凭高远望,满目风光尽入眼帘,而平生壮志与流离往事翻涌心间。念及一生力主抗金却终至壮志难伸,又见当朝偏安苟且之态,感慨万端,遂赋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重阳登高抒怀词。借重阳节登高所见的苍岩、晓霜、古寺等景物,以及宴饮、远眺的场景,既表达了对佳节胜景的欣悦,又抒发了对南宋偏安一隅、中原收复无望的深沉伤感。

2. 写作手法

烘托:“放目苍岩千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以苍岩的高峻、晓霜云雾的缭绕之景,烘托出作者与友人登高时兴奋与期待的心情,渲染出一种宏大而神秘的氛围,仿佛大自然都在迎接他们的到来;下片“笑谈间,风满座,酒盈杯”,通过描绘风满座、酒盈杯的场景,烘托出作者与友人陶醉于大自然,畅饮笑谈时的欢快、愉悦氛围。​化用:“细把茱萸看,一醉且徘徊”,化用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中“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的诗句,既贴合重阳佳节插茱萸、饮酒的习俗,又巧妙融入自身情感,表达出作者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在壮志难酬之下借酒消愁、徘徊无奈的心境。​联想:“戏马台荒,风流谁再”此句,由当下重阳登高之境展开联想。作者身居江西上饶,本不可见八百里外江苏徐州的戏马台,却由眼前秋景、心中忧思,念及戏马台两段往事,楚汉之争时的壮烈战事,与南朝宋武帝刘裕重九于此宴饮群臣的壮举。他借这一联想勾连历史与现实,以‘荒’字点出戏马台今时的沉寂,暗喻南宋偏安、中原沦丧的现状,将吊古伤今的愁绪具象化,也让词的思想更具历史厚重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开篇,紧扣重阳赏菊的节日习俗。韩元吉晚年辞官闲居上饶,此词为其重阳登高所作。“今日我重九”中“我”字凸显主观情感,将佳节与自身境遇关联,既含对节日的重视,也暗含对年事已高、闲居生活的体认;“莫负”二字语气恳切,既见对秋光菊花的珍视,也流露不愿辜负时光的闲逸之心,闲居生活的轻松安适与逸致随句而出。“试寻高处携手,蹑屐上崔嵬”,“试寻”显主动寻幽探趣之意,非被动应景;“蹑屐”细致描摹穿着木屐登山的形态,贴合古人登高习惯。前人考证“携手”者为挚友辛弃疾,二人同为主战派,此时皆赋闲,结伴登高既合节日习俗,也有知己相伴的慰藉,开篇四句将重阳的节日氛围、二人的闲适心境与共同境遇紧密融合。继而“放目苍岩千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放目”写登高后视野开阔之态,呼应“上崔嵬”的动作;“千仞”状苍岩之高,显山势雄伟;“晓霜成阵”绘晨霜在岩壁间分布如阵的景象,兼具清冷与规整之美。云雾缭绕间,“知我与君来”一句以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物灵动感,不仅让岩壁、晓霜、云雾似有知觉,更暗合二人知己情谊——连天地都为其相聚而显生机,侧面烘托相聚的愉悦。末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纤埃”,“倚”字赋予古寺拟人化姿态,似傍着修竹休憩,修竹的挺拔与古寺的古朴相映,显清丽幽静之貌;“飞槛”言栏杆高耸如飞,贴合山寺建筑特点;“绝纤埃”表其洁净无染,既写环境清幽,也暗合作者对清静境界的向往,静物因二字而具生机。全片以写景为主,却于景物描摹中藏欣悦自得之意:从节日赏菊的闲逸,到知己登高的愉悦,再到对清幽景致的欣赏,情感逐层递进,无一字直言“乐”,却处处见乐,为下片情感转折做足铺垫。​下片:以“笑谈间,风满座,酒盈杯”起笔,承接上片登高之乐。“笑谈间”简洁勾勒二人相谈甚欢的场景,暗含知己相聚的畅快;“风满座”既写峰顶风来的自然之景,也显无市井喧嚣的疏朗;“酒盈杯”绘宴饮时酒杯满溢的形态,见宴饮之尽兴。三句皆含动态,从听觉(笑谈)、触觉(风)、视觉(酒)多感官描写,将沉醉于自然、享受知己相聚的状态细致呈现。“仙人跨海休问,随处是蓬莱”,结合词题“水洞”及作者自注“洞有仙骨岩”,可知二人登高后曾探访水洞,见“仙骨岩”(传为仙人修炼遗迹)而生此感;“仙人跨海”暗扣“仙骨岩”的传说;“休问”二字显不必深究传说真假的洒脱;“随处是蓬莱”将眼前水洞及周边景致比作仙境,既是登高赏景至乐时的自然感慨,也暗含对当下闲适生活的满足——虽不得志,却能在自然中寻得慰藉,意境清新。随后情感陡转,因重阳登高之境联想到“戏马台”(依词中吊古伤今之意关联):戏马台在今江苏徐州,楚汉时为战场,曾见证激烈战事;南朝宋武帝刘裕曾于重阳日在此宴饮群臣,后率军北伐,收复中原部分土地,此二事皆与“重阳”“壮志”相关。韩元吉身为主战派,虽赋闲仍心系中原,此时南宋偏安,中原沦陷,他身居上饶,遥望西北,想到戏马台的历史壮举,再看如今台已荒寂,往日战事与北伐壮举皆成过往。“荒”字既写戏马台的现状,也借古地今况暗喻南宋国运,抒发对南宋偏安一隅、北方及中原大片土地沦入金人之手的伤感,此句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相连,深化词的主旨。末句“细把茱萸看,一醉且徘徊”,化用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中“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的句意,既扣合重阳饮酒、佩茱萸避邪的习俗,也呼应杜甫诗中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细把”写手持茱萸时反复端详的神态,似在思索,暗含对国事、自身境遇的忧虑;“徘徊”显行动间的迟疑,无此前“笑谈”的畅快,二词细致描摹出作者试图借饮酒、赏茱萸平复心绪,却因家国之忧难以释怀的状态,道尽收复中原无望的悲怆。全词上片以乐景写乐情,下片以乐景起、悲情终,乐景与悲情形成对比,乐是表象,悲是内核,情感转折自然,既贴合韩元吉主战却不得志的生平,也让词的思想表达更显厚重。​

4. 作品点评

《水调歌头・水洞》为南宋“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的韩元吉晚年所作。其写景以“静”为基,却于静谧中藏灵动之态;写怀紧扣“动”之情致,使情感随词句流转。虽为平铺直叙,却无呆滞之感,语言流畅且意蕴深厚。全词基调由乐转悲,开篇以清逸之景衬闲适之乐,此乐仅为表层烘托,“悲”才是核心意旨,韩元吉辞官赋闲后,本欲求清淡天和、不涉政事,然一腔忧国之情始终难以释怀,不自觉萦绕心头。这首词既是韩元吉个人情志的写照,也折射出南宋爱国文人的精神倾向,其以含蓄深婉笔调融合个人闲居之态与家国忧思,为后世研究南宋文人精神世界及词体抒情范式提供了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上言逢重九而登高远眺,下言酌茱萸而对景徘徊。又:振衣千仞上,一樽倾倒醉蓬莱。又:此词古雅豪迈,诵之顿觉爽朗,盖不羁之才、有养之士也。

明吴从先汇编、袁宏道增订、何伟然参校《新刻李于鳞先生批评注释草堂诗馀隽》

# 杜老重阳诗,后来作者俱用其语,总不如东坡词“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二语绝倒。

明杨慎《评点草堂诗余》

# 爽迈。晏词“几点护霜云影转”为南涧蓝本。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不过一首登高词耳,易入熟径,最难超卓。词虽未甚奇辟,但亦清雅不俗,有俊拔自喜之概。无咎系南渡遗老,辛幼安作寿词,所望之以真儒事业者也,其后事业不甚著。次阕平原西望,应亦有神州陆沉之慨乎?“休问随处是蓬莱”句,见南渡非可苟安也。有志未逮,有心者能弗感慨系之。

清黄苏《蓼园词选》

# 这首词是韩元吉晚年寓居信州(上饶)所作。词中有“平原西望”,又提到“戏马但荒台”这个和曾经北伐中原的刘裕有关的典故,作者的命意便不止于题咏重阳节和云洞的景色。诚如黄蓼园《蓼园词选》里所说,可能是有“神州陆沉之慨”的。

近代胡云翼《宋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韩元吉《送张仲良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韩元吉《次韵郑守舜举喜雪四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