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渡春潭侧":在春潭边呼唤渡船,
"堤弯踏晓晴":沿着弯曲的堤岸踏着清晨的晴光前行。
"回舟动山影":回转船只时,山影在水中晃动,
"映日见鱼行":阳光映照下可见鱼儿游动。
"墅远孤烟出":旷野遥远,一缕孤烟升起,
# 墅:一作野。
"江深白鹭明":江水深处,白鹭羽毛明亮。
"尘劳消底计":用什么办法消除尘世的辛劳,
"对此觉身轻":面对此景,顿觉身心轻快。
南宋文学家
韩元吉(1118~1187),南宋文学家。字无咎,号南涧。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南渡后徙信州(今属江西上饶)。曾为大理寺少卿、吏部侍郎,淳熙中两知婺州,晚居上饶。韩元吉学识渊深,词章典丽,议论明彻。词作往往流露出神州陆沉之慨,词风雄浑、豪放,与辛弃疾很接近。诗作学苏轼,赋物抒怀,均高妙工整。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寄陆务观》《水调歌头·雨花台》《雨中闻伯恭至湖上》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唤渡春潭侧,堤弯踏晓晴”,诗人开篇便交代了时间与地点,在春潭边呼唤渡船,踏着清晨的晴光漫步于弯曲的堤岸,“唤渡”“踏晓晴”两个动作,生动展现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状态,也为全诗奠定了闲适的基调。颔联“回舟动山影,映日见鱼行”极具动态美感。随着船只回转,平静水面的山影随之晃动,阳光映照下,水中鱼儿悠然游动。“动”与“见”两个动词,让静止的山影与水中的游鱼鲜活起来,不仅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灵动之态,也体现出诗人细致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颈联“墅远孤烟出,江深白鹭明”则转换视角,描绘远景。极目远眺,旷野尽头升起一缕孤烟,江水深处,白鹭羽毛在阳光下格外明亮。“孤烟”与“白鹭”,一静一动,“野远”与“江深”,一广一深,相互映衬,营造出开阔而静谧的意境,凸显出自然的清幽与壮美。尾联“尘劳消底计,对此觉身轻”,诗人直抒胸臆,面对眼前这般美景,尘世的辛劳与烦恼瞬间消散,只觉身心轻盈畅快。这不仅是对前文景色描写的情感升华,更体现出诗人在自然中寻得心灵慰藉。
下一篇:宋·韩元吉《采箬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