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缆山衔日":解开船缆时,山峦仿佛衔着落日,
"移舟雨暗溪":移动小船,溪面上雨雾弥漫显得昏暗。
"无情子规鸟":无情的子规鸟啊,
"梦断隔林啼":在树林那边啼叫,把我的好梦都打断了。
南宋文学家
韩元吉(1118~1187),南宋文学家。字无咎,号南涧。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南渡后徙信州(今属江西上饶)。曾为大理寺少卿、吏部侍郎,淳熙中两知婺州,晚居上饶。韩元吉学识渊深,词章典丽,议论明彻。词作往往流露出神州陆沉之慨,词风雄浑、豪放,与辛弃疾很接近。诗作学苏轼,赋物抒怀,均高妙工整。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寄陆务观》《水调歌头·雨花台》《雨中闻伯恭至湖上》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夜宿斜溪时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惆怅。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首句“解缆山衔日”中“山衔日”将山与落日组合,描绘出夕阳半隐山峦的黄昏景象;次句“移舟雨暗溪”以“雨暗溪”将雨幕与溪流组合,共同营造出雨中溪面暗淡迷蒙的氛围。奠定了全诗孤寂、漂泊、怅惘的情感基调。白描:“解缆山衔日,移舟雨暗溪。”运用白描的的手法,前两句接连用了“解缆”“移舟”两个动词,构成了紧凑的叙事节奏。拟人:“无情子规鸟”“无情”二字赋予子规鸟以人的情感,看似在责怪子规鸟的无情,实则是诗人内心愁绪的一种外在投射。感官描写:前两句“解缆山衔日,移舟雨暗溪”是典型的视觉描写,“山衔日”是暮色中远山的轮廓(视觉),“雨暗溪”是雨幕里溪流的朦胧(视觉),二者共同构成一幅“暮雨溪行图”,色调暗淡而静谧。后两句转向听觉“子规啼”是穿透雨幕的清唳(听觉),“隔林啼”则以空间的阻隔(林与溪的距离)放大声音的若即若离。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法,更显其漂泊中的孤寂。动静结合:“移舟雨暗溪”“雨暗溪”描绘出溪谷中雨幕沉沉、天色昏暗的景象,描写了诗人移动小船时的环境,增添了几分凄凉和孤寂。与首句的宁静形成对比,使氛围更加压抑,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3. 分段赏析
“解缆山衔日”首句描绘了一幅富有画面感的景象,“解缆”表明诗人开始了行程,“山衔日”则形象地描绘出山峦与落日相衔的壮丽景色,既点明了时间,又营造出一种苍茫、孤寂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移舟雨暗溪”此句进一步描写了诗人移动小船时的情景,“雨暗溪”描绘出溪面上雨雾弥漫、昏暗不明的样子,增添了几分朦胧和凄凉的感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所处环境的清冷和孤寂。“无情子规鸟”第三句“子规鸟”就是杜鹃,在古典诗词中常被用作表达思归之情的意象。诗人以子规的“无情”反衬自己漂泊的孤寂,“梦断”既指鸟鸣将梦境惊扰,也暗喻理想未能实现的惆怅。诗人将子规鸟称作“无情”,这看似无理的指责,实则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诗人的“无情”之叹,为下文做出铺垫。“梦断隔林啼”“梦断”不仅表现出诗人的睡眠被打断,更暗示了诗人的思绪被扰乱,内心的孤寂和哀愁被进一步放大。而“隔林啼”则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惆怅和无奈。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收录在《全宋诗》卷二三六五,在以杜鹃为主题的诗词中颇具代表性。诗中“山衔日”的意象组合为后世诗人所化用,比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营造手法,便与这首诗有着传承关系。诗里呈现的江南山水意境,与同时期韩元吉诗作中对自然的观察视角形成了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