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太学饱诸儒":多年在太学饱读儒家经典,
"余伎犹传笋蕨厨":闲暇时仍传承着烹制笋蕨的厨艺。
"公子彭生红缕肉":像公子彭生那样有着红丝缕缕的精肉,
"将军铁杖白莲肤":又好似将军的铁杖,有着白净如莲的外观。
"芳馨政可资椒实":馒头散发出来的香气正好可以比得上花椒果实的芳香,
"粗泽何妨比瓠壶":它表面粗糙些也无妨,就如同那质朴的葫芦。
"老去齿牙辜大嚼":如今我年纪大了,牙齿不好,难以尽情大嚼,
"流涎聊合慰馋奴":但面对这馒头流下口水,姑且也算能慰藉我这贪吃的馋嘴了。
南宋文学家
岳珂(1183~1234?),南宋文学家。字肃之,号亦斋、东几,晚号倦翁。相州汤阴(今河南)人,侨居江州(今江西九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开禧年间,考中进士。历任司农少卿、淮东总领兼制置使等职,官至户部尚书、八路制置茶盐使。他生平好收藏、精鉴赏、工诗文,为辛派词人。其诗轩爽磊落,气格可观,涉及时事的作品多发愤激烈,情见乎辞。著有《金陀粹编》,为其祖父岳飞辩冤。另有《桯史》《愧郯录》《宝真斋法书赞》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几年太学饱诸儒,余伎犹传笋蕨厨”作者先回溯自己在太学的求学时光。“太学”是古代最高学府,“饱诸儒”既指饱读诗书、与诸多儒生切磋学问,也暗含在学府中饮食无忧的生活。“馀伎犹传笋蕨厨”则笔锋一转,提到自己从厨艺中留存的手艺“笋蕨厨”,即烹饪竹笋、蕨菜这类山野食材的方法。这两句看似写读书与厨艺的关联,实则为后文写“馒头”做铺垫,暗示作者对饮食文化的留意与热爱。颔联“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用两个生动的比喻描绘馒头的形态。“公子彭生”典出春秋时期彭生化为豕神的传说,此处以“红缕肉”形容馒头蒸熟后泛着红润光泽、肉质般的松软;“将军铁杖”则取其刚直、厚重的意象,对应馒头“白莲肤”的洁白与饱满。两个典故一“红”一“白”,一“柔”一“实”,将馒头的色泽、质地写得鲜活如在眼前。颈联“芳馨政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进一步从气味与外貌延伸,突出馒头的独特。“芳馨”指馒头的香气,“椒实”是花椒的果实,用“椒实”作比,既说明香气清新浓郁,又暗含食物本真的鲜美;“粗泽”指馒头表皮粗糙的质感,“瓠壶”是葫芦剖成的容器,二者相衬,强调馒头虽外表质朴无华,却有容器般包容实在的特质。这里以“芳馨”对“粗泽”、“椒实”对“瓠壶”,形成雅与俗、香与质的对比,更显馒头平凡中的珍贵。尾联“老去齿牙辜大嚼,流涎聊合慰馋奴”转向当下的感慨。作者年事渐高,牙齿不再有力,无法像从前那样大快朵颐,但即便如此,一想到馒头的滋味仍忍不住流口水,只能以“流涎”来安慰自己这个“馋嘴”的老小孩。这一句用直白的口语化表达,将老年人的无奈与对美食的眷恋写得真实可爱,也让全诗从对馒头的具体描写升华为对生活中微小满足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