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藤临水":我倚着藤蔓,临水而立,
"照丰姿自笑":望着水中自己的身影,不禁自嘲地笑了,
# 丰姿:同“风姿”,指容貌、仪态。
"天然丘壑":这天然风姿,本就不该被俗务沾染。
# 天然丘壑:晋代画家顾凯之为谢幼與画像,将之置于丘壑之中,得天然之妙。此处乃作者自谓,认为自己的风姿出自天然。
"利鞅名缰成底事":那些功名利禄的绳索,到底算得了什么,
# 利鞅名缰:犹名缰利锁。鞅:套在马颈上的皮带。
"空把此身缠缚":不过是白白把这副身子捆得死死的。
"李杜文章":什么李白杜甫的诗文,
# 李杜:指唐代大诗人李白与杜甫。
"良平事业":什么张良的智谋、陈平的功业,
# 良平:指汉代政治家张良和陈平。
"且束之高阁":都暂且收进高阁吧。
"浩然归去":不如带着一身浩然之气归去,
"暮霞残照零落":看那暮霞残阳,也正渐渐零落成一片苍茫。
"闻道西北埃尘":听说西北正战火纷飞、尘土蔽日,
# 西北埃尘:指当时西北地区的边患。
"东南形胜":东南的山水形胜却正次第舒展,
# 形胜:指地理形势优越,也指山川胜迹。
"次第清河岳":清峻的山河愈发清晰可辨。
# 河岳:黄河五岳,泛指祖国山川大地。,次第:依次。
"此等功名尘世事":可这些世俗里的功名利禄,
"与我初无关约":原本就与我无关。
# 关约:犹契约。
"十里松萝":十里松间垂着藤萝,
"一蓑烟雨":一件蓑衣伴着烟雨,
"说甚扬州鹤":这样的日子,哪里还需要那“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妄想。
# 扬州鹤:形容妄想。
"倚栏长啸":我倚着栏杆放声长啸,
"玉轮飞上天角":一轮明月已悄然飞上了天际的尽头。
# 玉轮:喻明月。
南宋诗人
华岳(?~1221?),南宋诗人。字子西,因读书于贵池齐山翠微亭,自号翠微,贵池(今属安徽)人。初为武学生,轻财好侠。开禧元年上书谏北伐、请诛韩侂胄等,被贬建宁。嘉定武进士,官至殿前司同正将。华岳的诗多抒写遭受迫害的愤慨不平,诗风粗豪使气,略无忌讳。部分描写农村风光及风土人情之作,清新自然、明丽可喜,颇有生活气息。其写景诗时用浓墨重彩,也有特色。但绝句喜用数字作对,稍嫌落套。主要作品有《狱中作》《诉董寺丞》《田家十绝》《新市杂咏十首》等。著有《翠微南征录》等。
1. 分段赏析
词的上阕首句“倚藤临水,照丰姿自笑,天然丘壑。”描绘出词人倚着藤杖,临水自照,欣赏自己潇洒自然的仪态,并陶醉于眼前天然的山水美景。“倚藤临水”勾勒出隐士闲适的姿态,“照丰姿自笑”点明其自得自适、欣赏自然本真的心境。“天然丘壑”既指眼前真实的山水,也暗喻其内心向往自由旷达的境界。一个“笑”字流露出超然物外的愉悦。“利鞅名缰成底事,空把此身缠缚。”直抒胸臆,批判世俗对功名利禄的追逐。“利鞅名缰”以驾驭马匹的缰绳比喻名利对人的束缚,形象贴切。“成底事”是强烈反问,意指追逐名利最终毫无意义。“空把此身缠缚”则明确点出名利的本质和其对人自由身心的束缚。语气决绝,表达了深刻的厌弃。“李杜文章,良平事业,且束之高阁。”进一步表明其超脱态度。即使如李白、杜甫那样辉煌的文章成就,张良、陈平那般显赫的功勋事业,在词人看来,也都可暂且搁置一边。“李杜”、“良平”代表了文治武功的巅峰,词人却主动将其搁置,更凸显其鄙弃世俗价值标准、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的坚定决心。“浩然归去,暮霞残照零落。”表达了归隐的决心和描绘归隐时的景象。“浩然归去”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气势豪迈,态度坚决。“暮霞残照零落”则描绘了一幅黄昏时晚霞黯淡、余晖零落的画面,营造出一种略带苍茫寂寥的意境,既点明归去之时,也暗含对尘世纷扰终将落幕的感慨。下阕“闻道西北埃尘,东南形胜,次第清河岳。”转写听闻中的时局。“西北埃尘”指西北边疆的战事或动荡,“东南形胜”指东南富庶繁华之地。“次第清河岳”指朝廷或豪杰正相继地扫清河山,或建功立业,或平定四方。词人以此概括了天下纷扰与功业争夺的现状,为下文表明态度作铺垫。“此等功名尘世事,与我初无关约。”紧承上句,明确表达对世间功名事业的疏离。“此等功名尘世事”将上句所述的国家大事、英雄伟业统称为“尘世”琐事,带有贬抑色彩。“与我初无关约”则斩钉截铁地宣告,这些纷扰与己毫无关联,再次强调其置身事外、超然物外的立场。“十里松萝,一蓑烟雨,说甚扬州鹤。”此句描绘理想中的隐逸生活图景并表明心迹。“十里松萝”指茂密的松树藤萝,象征清幽的山林环境;“一蓑烟雨”指披着蓑衣在细雨中漫步,象征自由闲适、与自然相融的生活。“说甚扬州鹤”借用古代传说中众人渴望骑鹤成仙飞升扬州的典故,以反问语气表示:能享受眼前这松萝烟雨的自在,哪里还需要去羡慕什么骑鹤扬州的虚妄仙缘?此句以具体意象表达了对平凡而真实隐逸生活的满足与自得。“倚栏长啸,玉轮飞上天角。”此句以豪放的姿态和壮阔的夜景作结。“倚栏长啸”是词人抒发胸臆的典型动作,充满豪情与疏放之气。“玉轮”指明月,“飞上天角”描绘明月升腾至天边的景象。此景开阔壮美,烘托出词人摒弃尘俗后,心胸如天地般宽广,精神与明月同辉的旷达与高洁境界。长啸之声与飞升之月相映,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上一篇:宋·华岳《水调歌头·英荚才开六》
下一篇:宋·华岳《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