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碧衫裙透骨鲜":水碧色的衫裙透着刺骨的鲜艳,
"飘摇机杼夜凉边":秋夜凉风中振翅声似飘摇的机杼响。
"隔林恐有人闻得":隔着树林生怕有人听见,
"报县来拘土产钱":报官后招来征收土产税钱的祸端。
南宋文学家
洪咨夔(1176?~1236?),南宋文学家。字舜俞,号平斋,谥忠文,临安府於潜(今浙江临安)人。嘉泰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加端明殿学士。其诗为江西诗派风格,受杨万里影响,时有新巧比喻,社会批判性强,有讽刺官吏、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他亦善写乡村景物。其词风淋漓激壮,多磊落之感,不乏豪情壮语,也有淡雅之作。他长于制诰,典丽和洽,风骨颀秀,温纯精切,被称为南渡后之大手笔,撰有《春秋说》《两汉诏令》《平斋文集》《平斋词》等著作。代表作品有《狐鼠》《刘后溪和雁湖即事诗十绝见示次韵》《卜算子·簸弄柳梢春》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通过描写促织如碧色衫裙般鲜艳的外形和如机杼声般飘摇的鸣叫,借“恐有人闻得报县拘钱”的担忧,讽刺批判了地方官吏的横征暴敛,体现了洪咨夔对劳动人民处境的关注。
2. 写作手法
比兴:这首诗的比兴体现在以促织(蟋蟀)为喻,借物讽世,将矛头指向官府的苛捐杂税,将昆虫属性与社会现实巧妙结合,表达了对官府苛捐杂税的批判,以及对百姓在沉重赋税下艰难生存的同情,语言凝练而意蕴深刻。双关:全篇紧扣“促织”的双重含义,既指蟋蟀鸣叫催促织作,又喻百姓辛劳谋生却遭官府苛捐杂税盘剥,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对苛政的批判。
3. 分段赏析
“水碧衫裙透骨鲜”是对促织外形的描写。以“水碧衫裙”喻指促织青碧鲜亮的外壳,如美人衣衫般通透鲜艳,“透骨鲜”三字极写其色泽明丽,笔触灵动,赋予促织以鲜活的视觉形象,展现诗人对细微物象的敏锐观察。“飘摇机杼夜凉边”是对促织鸣声的联想。将促织振翅发声比作秋夜中飘摇的机杼声,“夜凉边”点明时令与环境,既写出鸣声的细碎悠扬,又暗含秋夜的清寒,以动衬静,营造出静谧中略带苍凉的氛围,想象新奇,富有画面感与韵律美。“隔林恐有人闻得”转折处见深意。“恐”字陡生波澜,写诗人担心促织的鸣声被树林另一头的人听见,一个“恐”字暗藏对潜在危险的忧虑,为末句蓄势,将笔触从自然描写转向社会现实,巧妙引出下文的联想。“报县来拘土产钱”是全诗的讽刺落点。承接前句“恐”意,直言担心有人听见后向官府禀报,招致征收“土产钱”,连促织都可能被当作“土产”征税,揭露官府横征暴敛、搜刮无度的本质,“拘”字尽显官吏的贪婪暴虐。此句以小见大,于幽默中藏尖锐批判,将对底层百姓的同情与对苛政的愤懑推向高潮,语言通俗却直击社会积弊,极具现实批判性。
4. 作品点评
这组诗作延续了杜甫“三吏三别”的写实精神,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系列共同构建起南宋民生诗的创作脉络。现代学者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着重推介此诗,指出其采用“寄情于物”的创作手法,极大丰富了咏物诗的艺术表现范围。
上一篇:宋·洪咨夔《伯矩同登牛头》
下一篇:宋·洪咨夔《直玉堂和李参政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