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中秋月":若想观赏中秋明月,
"须交夜半时":最好等到夜半时分。
"当中明郎郎":圆月当空一片澄明,
"直下净离离":清辉直泻大地明净。
"地只余风露":大地上只剩清风白露,
"天何有斗箕":天空中哪有星斗痕迹。
"虚灵昭彻性":空灵本性本就明澈通透,
"开眼几人知":世上又有几人真正知悉。
南宋文学家
洪咨夔(1176?~1236?),南宋文学家。字舜俞,号平斋,谥忠文,临安府於潜(今浙江临安)人。嘉泰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加端明殿学士。其诗为江西诗派风格,受杨万里影响,时有新巧比喻,社会批判性强,有讽刺官吏、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他亦善写乡村景物。其词风淋漓激壮,多磊落之感,不乏豪情壮语,也有淡雅之作。他长于制诰,典丽和洽,风骨颀秀,温纯精切,被称为南渡后之大手笔,撰有《春秋说》《两汉诏令》《平斋文集》《平斋词》等著作。代表作品有《狐鼠》《刘后溪和雁湖即事诗十绝见示次韵》《卜算子·簸弄柳梢春》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要看中秋月,须交夜半时”,点明观赏中秋月的最佳时刻为夜半时分。这一表述看似直白,却暗含对时机的强调,仿佛在告诉人们,唯有耐心等待至夜半,方能领略中秋月的独特魅力,为后文描写月景做足铺垫。颔联“当中明朗朗,直下净离离”,以叠词“明朗朗”“净离离”生动描绘月亮当空的明亮透彻与月光倾洒地面的纯净明洁。前一词凸显月光的璀璨耀眼,后一词则展现出月光所及之处的澄净无染,两组叠词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共同勾勒出一幅空灵澄澈的月夜图景。颈联“地只余风露,天何有斗箕”,从地面与天空两个角度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的清幽氛围。地面上唯有清风与露水,尽显环境的静谧冷清;天空中不见北斗星与箕星,侧面烘托出月光的明亮夺目,以至于掩盖了其他星辰的光辉,突出了中秋月在夜空中的主导地位。尾联“虚灵昭彻性,开眼几人知”,由对月景的描写转向对哲理的思索。“虚灵昭彻性”可理解为月亮的空灵明澈象征着某种纯粹的本性,而“开眼几人知”则以反问的形式,感慨世间能真正领悟这一本性的人少之又少,表达了诗人对世人浮躁心态、难窥本质的深沉思考。
上一篇:宋·洪咨夔《至节前十日游胜因寺》
下一篇:宋·洪咨夔《春思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