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已尽麦方青":冬储的葛根早已吃完,田里的麦苗才刚泛青,
"延颈东来米价平":伸长脖子盼着东边传来米价平稳的消息。
# 延颈:伸长脖子。形容期待的样子。
"怕听三更三点雨":最怕半夜三更时分听到雨声滴滴答答,
"要占二月二朝晴":只求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早晨是个大晴天。
南宋文学家
洪咨夔(1176?~1236?),南宋文学家。字舜俞,号平斋,谥忠文,临安府於潜(今浙江临安)人。嘉泰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加端明殿学士。其诗为江西诗派风格,受杨万里影响,时有新巧比喻,社会批判性强,有讽刺官吏、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他亦善写乡村景物。其词风淋漓激壮,多磊落之感,不乏豪情壮语,也有淡雅之作。他长于制诰,典丽和洽,风骨颀秀,温纯精切,被称为南渡后之大手笔,撰有《春秋说》《两汉诏令》《平斋文集》《平斋词》等著作。代表作品有《狐鼠》《刘后溪和雁湖即事诗十绝见示次韵》《卜算子·簸弄柳梢春》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田家以二月二日晴雨占谷价枕上口占》是南宋洪咨夔创作的七言绝句,属于乡村题材作品。诗中描绘了青黄不接时,农民们在葛根挖尽、麦苗初青的困窘处境下,满心期盼谷米能有好价钱的心境。生动地反映出农民靠天吃饭的艰辛,饱含着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深切关切。
2. 分段赏析
“葛根已尽麦方青”一句是描写春耕时节的农事景象。一个“已尽”与“方青”形成鲜明对比:葛根作为冬季作物已收割殆尽,而冬小麦正值返青生长期。这种物候交替暗含农事循环的紧迫感,既展现农田作物更迭的自然规律,又暗示粮食供应青黄不接的潜在危机。诗人以农作物的生长状态为切入点,为后文对粮价波动的忧虑埋下伏笔。“延颈东来米价平”一句通过动作描写折射民生心态。“延颈”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将农民翘首期盼粮价稳定的心理具象化,东来既指东方既白的晨间时刻,又暗含对东方主稼穑的农耕文明传统呼应。表面看似平静陈述米价现状,实则与尾句形成强烈反差——农民越是殷切期盼粮价平稳,越反衬出市场波动的潜在威胁。“怕听三更三点雨”直击农民的深层焦虑。三更三点(子夜至丑时)的雨声打破春耕时节的理想气候,用具体时间节点强化不安情绪。听觉意象“怕听”比视觉描写更具心理穿透力,既展现农户彻夜难眠的忧思,又暗合古代“春雨贵如油”的农谚智慧——此时降雨既可能缓解旱情,又可能引发谷物霉变导致粮价下跌。“要占二月二朝晴”点明民俗信仰与经济现实的交织。二月二龙抬头日既是春耕起始的节气,又是占卜谷价的传统时日。诗人用“要占”二字揭示农民在自然规律与市场规则间的双重困境:既需遵循物候安排农事,又被迫通过观测天象预判粮价走势。这种将自然现象与经济活动相勾连的认知方式,深刻折射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与依附性。
上一篇:宋·洪咨夔《生日口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