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洪咨夔浏览量:1
qīng
shuāng
jiān
cháng
jiàn
shān
qíng
yān
huái
xiān
shēng
zuì
xǐng
shān
dào
rén
dìng
chū
suō
liǎng
yǎn
kàn
fēi
hóng
měng
shēn
shuǐ
kūn
lún
jué
dǐng
yǒu
zhēn
dào
xiè
shēng
féi
chí
cóng
cóng
bàn
shù
bái
shí
shí
èr
qióng
lóu
jìn
qīng
shì
zhōng
yǒu
wèi
rén
zhī
bái
liàn
yín
jiào
xíng

译文

那青色的山崖,双峰如两柄长剑斜倚天边,博山峰峦突兀,晴日里烟雾呈紫色。槐里先生醉意将醒,丫山道人刚刚结束静坐,从冥想里悠然起身。揉搓双眼凝视飞虹,猛然醒悟自身就如同这流水。昆仑山绝顶有真正的瀑布,它如银河倒泻,落入那肥沃之地汇聚成的玉池里面。半夜里淙淙的流水冲刷着白石,十二座琼楼沉浸在清澈的水中。其中蕴含的意味人们并不知晓,与白练般的银河相比只是形似。

逐句剖析

"青壁双尖长剑倚":那青色的山崖,双峰如两柄长剑斜倚天边,

"博山突兀晴烟紫":博山峰峦突兀,晴日里烟雾呈紫色。

"槐里先生醉欲醒":槐里先生醉意将醒,

"丫山道人定初起":丫山道人刚刚结束静坐,从冥想里悠然起身。

"摩挲两眼看飞虹":揉搓双眼凝视飞虹,

"猛悟此身如此水":猛然醒悟自身就如同这流水。

"昆仑绝顶有真瀑":昆仑山绝顶有真正的瀑布,

"倒泻生肥玉池里":它如银河倒泻,落入那肥沃之地汇聚成的玉池里面。

"淙淙夜半漱白石":半夜里淙淙的流水冲刷着白石,

"十二琼楼浸清泚":十二座琼楼沉浸在清澈的水中。

"是中有味人不知":其中蕴含的意味人们并不知晓,

"白练银河较形似":与白练般的银河相比只是形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瀑布》是南宋诗人洪咨夔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前两句描绘了山崖和博山的雄伟景象,营造出壮阔的意境。三四句引入人物形象,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五六句诗人凝视瀑布,感悟自身如同流水,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人生的思考。最后六句描绘了昆仑山瀑布的奇幻景象,与开先寺瀑布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其中蕴含的深意的感悟。全诗语言雄浑,意境奇幻,通过对瀑布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洪咨夔(1176?~1236?),南宋文学家。字舜俞,号平斋,谥忠文,临安府於潜(今浙江临安)人。嘉泰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加端明殿学士。其诗为江西诗派风格,受杨万里影响,时有新巧比喻,社会批判性强,有讽刺官吏、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他亦善写乡村景物。其词风淋漓激壮,多磊落之感,不乏豪情壮语,也有淡雅之作。他长于制诰,典丽和洽,风骨颀秀,温纯精切,被称为南渡后之大手笔,撰有《春秋说》《两汉诏令》《平斋文集》《平斋词》等著作。代表作品有《狐鼠》《刘后溪和雁湖即事诗十绝见示次韵》《卜算子·簸弄柳梢春》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青壁双尖长剑倚,博山突兀晴烟紫”:以比喻手法描绘了山崖和博山的雄伟景象。“青壁双尖”将山崖比作两把长剑斜倚,形象生动;“博山突兀”描绘了博山峰峦的突兀高耸;“晴烟紫”则描绘了晴日里烟雾呈现的紫色,营造出壮阔而神秘的意境,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槐里先生醉欲醒,丫山道人定初起”:引入人物形象,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槐里先生”和“丫山道人”可能是诗人想象或虚构的人物,“醉欲醒”和“定初起”描绘了他们的状态,使画面更加鲜活,同时也为后文诗人的感悟做了铺垫。“摩挲两眼看飞虹,猛悟此身如此水”:体现了诗人凝视瀑布时的感悟。“摩挲两眼”表现了诗人凝视瀑布的专注;“飞虹”将瀑布比作飞舞的彩虹,形象生动;“猛悟此身如此水”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如同流水的感悟,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人生的思考,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昆仑绝顶有真瀑,倒泻生肥玉池里。淙淙夜半漱白石,十二琼楼浸清泚。是中有味人不知,白练银河较形似”:描绘了昆仑山瀑布的奇幻景象。“昆仑绝顶”点明了瀑布的位置;“真瀑”与开先寺瀑布形成对比;“倒泻生肥玉池里”描绘了瀑布倒泻的壮观景象;“淙淙夜半漱白石”描绘了半夜流水冲刷白石的声音和景象;“十二琼楼浸清泚”描绘了琼楼沉浸在清澈水中的美景;“是中有味人不知”表达了瀑布中蕴含的深意人们并不知晓;“白练银河较形似”将瀑布与银河相比,只是形似,进一步强调了瀑布的奇幻和独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洪咨夔《端平二年端午帖子词·皇帝阁》

下一篇:宋·洪咨夔《刘后溪和雁湖即事诗十绝见示次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