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平木落摇空阔":湖面平静,树叶凋零,摇曳出空阔的景象。
"叶底流泉鸣复咽":树叶底下的流泉,时而叮咚作响,时而如呜咽般低沉,
# 流泉鸣复咽:白居易《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酒边清漏往时同":酒杯旁的滴漏声,与往昔的声响相同,
"花里朱弦纤手抹":花丛中,纤细的手指拂过红色的琴弦。
"风光过手春冰滑":美好的风光从手中掠过,如同春天的冰面般光滑易逝。
# 春冰:春冰薄而易消解,喻转瞬即逝。
"十事违人常七八":十件事里,常常有七八件事与心愿相违。
"不将白发并黄花":不把满头白发与黄色菊花并列,
# 黄花:即菊花。
"拟下清流揽明月":打算俯下身子,在清澈的流水中揽取明月。
# 揽明月: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陈师道(1052~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时因苏轼等人推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家境困窘,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主张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陈师道为文师法曾巩,诗歌语言平淡质朴,风格奇峭清新,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展开。代表作品有《送内》《别三子》《示三子》《怀远》等。著有《后山居士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时序感怀的词,借湖平木落、流泉呜咽、时光流逝、春景难留等景象,写出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铺垫:“酒边清漏往时同,花里朱弦纤手抹”,回忆往昔饮酒听乐的美好场景,与当下的寂寥形成对比,进一步铺垫出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怅惘。反衬:以实衬虚,“十事违人常七八,不将白发并黄花,拟下清流揽明月”,前半句“十事违人常七八”是实写,描绘人生中多数事不如人意的现实困境,满是烟火气与无奈;后半句则转入虚写,诗人不愿让白发与黄花渲染衰颓,反而想投身清流揽住明月,以现实的“实”困境,衬托出精神上超脱尘世、追求浪漫高远的“虚”怀,在实的人生缺憾里,凸显出超逸豪迈的精神境界。
3. 分段赏析
上片“湖平木落摇空阔”:此句描绘出一幅开阔又略显萧瑟的秋日湖景图。湖水平静,树叶飘落,在空阔的天地间摇曳,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也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叶底流泉鸣复咽”:树叶下的流泉发出时而鸣响、时而呜咽的声音。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用泉声的幽咽衬托出周围环境的静谧,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哀愁,仿佛那泉水也在为时光的流逝、人生的坎坷而低泣。“酒边清漏往时同,花里朱弦纤手抹”:这两句从视听角度展开。酒边的滴漏声与往昔相同,似乎时间在这里停滞了,然而时光却又在不经意间流逝。花丛中,纤细的手指在朱弦上拨弄,弦音婉转,也许这乐声能暂时让词人忘却烦恼,但更多的可能是引发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乐景哀情,更添惆怅。下片“风光过手春冰滑”:将风光比作春天的冰,从手中滑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的易逝,美好的事物总是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表达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十事违人常七八”:直接抒发人生的不如意。生活中十件事常常有七八件都违背人的意愿,道出了词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诸多挫折和坎坷,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失意和怅惘之情。“不将白发并黄花,拟下清流揽明月”:这两句是词人面对人生困境的一种超脱和豁达。词人不愿将白发与黄花相并,即不愿让衰老与秋的肃杀相映衬,而是想要在清澈的流水中揽取明月,在自然的美好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展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试图摆脱愁苦的积极心态。
上一篇:宋·陈师道《次韵夏日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