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卉前头第一芳":在万千花卉竞相绽放之前,梅花已是那第一缕芬芳,
"低临粉水浸寒光":枝条低垂,倒映在粉白的水面,浸着清冽的寒光。
# 粉水:汉房陵有粉水。
"卷帘初认云犹冻":卷起帘幕初见时,还以为是凝冻的云彩,
"逆鼻浑疑雪亦香":扑鼻而来的香气,让人恍惚觉得雪花也染上了芬芳。
"鼎实自应终有待":它终将成为鼎中果实,自当耐心等待时机,
"天真不假更匀妆":天生丽质无需人工修饰,何必再匀脂敷粉梳妆。
"江南望断无来使":望眼欲穿江南,却不见传信的使者,
"且伴诗翁入醉乡":姑且伴着诗人沉醉在酒香与诗境之中吧。
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陈师道(1052~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时因苏轼等人推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家境困窘,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主张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陈师道为文师法曾巩,诗歌语言平淡质朴,风格奇峭清新,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展开。代表作品有《送内》《别三子》《示三子》《怀远》等。著有《后山居士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咏物言志题材的七言律诗,借梅花凌寒独放、倒映粉水、香气清冽的景象,写出了梅花“百卉前头第一芳”的傲岸姿态与“天真不假更匀妆”的天然本真。
2. 写作手法
通感:颔联“卷帘初认云犹冻,逆鼻浑疑雪亦香”一句运用通感手法,将视觉与触觉、嗅觉相融合。“云犹冻”本是视觉所见,却以触觉的“冻”字描摹云层厚重凝滞的形态,赋予静态的云以冰冷坚硬的质感;“雪亦香”则打破常理,将视觉的雪与嗅觉的香相连,让人仿佛在看到雪的同时,也能闻到那沁人的气息。映衬:“百卉前头第一芳”以“百卉”作衬,突出梅花凌寒早绽、独领春光的非凡姿态;“低临粉水浸寒光”用“粉水”的柔美衬托梅花的清冷高洁,水中倒影的“寒光”与梅花相互映照,更显其冰肌玉骨。
3. 分段赏析
“百卉前头第一芳,低临粉水浸寒光”:首联以“百卉前头”突显梅花在百花中率先绽放的傲岸姿态,“第一芳”坐实其报春先驱的地位。“低临粉水”写梅枝低垂,倒映于泛着白粉色泽的水面,“浸寒光”则以水之清冽寒光浸润梅影,视觉上形成冷艳高洁的画面,既勾勒出梅花凌寒独放的形貌,又借“粉水”的清透质感强化其清雅脱俗的气质。“卷帘初认云犹冻,逆鼻浑疑雪亦香”:颔联从感官交错处着笔。“卷帘初认”模拟诗人初见梅景的瞬间,误以为枝头白花是凝结未散的冻云,以云喻梅,暗合其洁白轻盈之态;“逆鼻浑疑”则写梅香扑鼻而来,竟让人恍惚觉得冬雪亦染上了芬芳,通过通感手法将嗅觉的“香”与视觉的“雪”互通,既打破常规写景逻辑,又凸显梅香的清冽独特,仿佛能穿透物象直抵人心。“鼎实自应终有待,天真不假更匀妆”:颈联转至对梅花品格的哲思。“鼎实”化用《周易》“鼎有实”的典故,喻指梅花终将成就栋梁之材,“终有待”暗合其默默积蓄、待时而发的坚韧;“天真不假”则直言梅花天生丽质,无需人工匀妆修饰,以“不假匀妆”的质朴对比百花的刻意争春,既赞美其自然本真的美感,又借“有待”与“天真”的双重特质,赋予梅花兼具济世之志与淡泊心性的双重品格。“江南望断无来使,且伴诗翁入醉乡”:尾联以怅惘起笔,“江南望断”写诗人极目远眺,盼望着从梅花原产地传来音讯,却只见路断行人,“无来使”的失落中隐含对故土或故人的遥想。但笔锋一转,“且伴诗翁”以豁达收束,既然音讯难寻,不如与梅花共醉于诗酒之乡,“入醉乡”并非颓唐之态,而是借微醺之境消解现实的怅然,在与梅相伴中达成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恰如梅花“天真不假”的品格,于淡泊中见真趣。
4. 作品点评
《和和叟梅花》在宋代咏梅诗中别具一格,既继承传统托物言志的手法,又以新颖的表达开拓意境。全诗于格律中见性情,于咏物中显哲思,以独特的意象和辩证的思考,成为兼具审美价值与思想深度的咏梅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