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外啼禽自往还":树林外啼叫的鸟儿自由地飞来飞去,
"风前诗客倚栏干":迎风而立的诗人倚靠着栏杆。
# 栏:一作阑。
"小园门锁黄昏月":小园的门锁住了黄昏时分的月光,
"耿耿幽姿半夜寒":(梅花)清冷幽雅的姿态在半夜更显寒意。
# 半夜:一作伴岁。
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陈师道(1052~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时因苏轼等人推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家境困窘,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主张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陈师道为文师法曾巩,诗歌语言平淡质朴,风格奇峭清新,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展开。代表作品有《送内》《别三子》《示三子》《怀远》等。著有《后山居士文集》。
1. 分段赏析
首句“林外啼禽自往还”,以林间禽鸟的自由来去作为背景,衬托出环境的幽静。啼禽的“自往还”暗示了无人打扰的自然状态,为后文梅花的孤高形象埋下伏笔。次句“风前诗客倚栏干”,由景及人,写诗人迎风倚栏,静观默想。风前的“诗客”既是诗人自我写照,也暗含对梅花风骨的欣赏。倚栏的动作表现出一种沉思的姿态,与梅花的孤傲气质相呼应。第三句“小园门锁黄昏月”,转入黄昏时分的静谧画面。“门锁”二字既写实景,又带有象征意味,暗示梅花所处的环境封闭而清冷。黄昏的月色更添朦胧幽寂之感,为末句的“半夜寒”作铺垫。末句“耿耿幽姿半夜寒”,直接点题,写梅花在寒夜中依然保持清亮挺拔的姿态。“耿耿”形容其光明磊落,“幽姿”则突出其含蓄内敛的美。半夜的寒意进一步强化了梅花耐寒傲雪的精神,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上一篇:宋·陈师道《梅花七绝(其六)》
下一篇:宋·陈师道《晁无咎张文潜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