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暖仍初日":冬天温暖,依旧是那初升的太阳,
"潮回更下风":潮水退回,风更是顺向下行。
"鸟飞云水里":鸟儿飞翔在云影水波里,
"人语橹声中":人的话语声夹杂在摇橹声中。
# 橹:划船的工具,比桨长、大而纵放船尾。
"平野容回顾":广阔的平野能容我回头瞻望,
# 平野:平阔的原野。
"无山会有终":没有山峦的地方也会有终场。
"倚樯聊自逸":斜靠着桅杆姑且自我逍遥,
# 逸:安闲。,聊:姑且。,樯:桅杆。
"吟啸不须工":吟啸不必刻意求工巧漂亮。
# 工:精巧。
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陈师道(1052~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时因苏轼等人推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家境困窘,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主张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陈师道为文师法曾巩,诗歌语言平淡质朴,风格奇峭清新,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展开。代表作品有《送内》《别三子》《示三子》《怀远》等。著有《后山居士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泛淮途中的旅途气象、江景等景象,表达了诗人畅适、自得的心境,同时也流露出一缕乡愁以及不平、傲岸之气,展现了诗人当时泛淮的复杂感情。
2. 写作手法
以景结情:“倚樯聊自逸,吟啸不须工”,景与情的极致融合:诗人以“倚樯”的静态姿态和“吟啸”的动态行为构成画面,“自逸”点明闲适心境,“不须工”更添随性洒脱。船桅、江风、吟啸声交织成舟中独有的场景,将旅途的旷达与对自然的顺应,全然熔铸于这一生活剪影中,无需直言心绪,而淡泊悠然之情已随景溢出。
3. 分段赏析
首联:“冬暖仍初日,潮回更下风”,诗的开篇,便勾勒出一派平和、静谧且温暖的旅途景象,此时诗人的心境亦显得悠然舒畅。“暖”“初日”点明冬日温暖的气候特点,“潮回”“下风”描绘了潮水与风的状态。炼字精准,生动地展现出冬日淮上的初始景象,为全诗奠定基调。颔联:“鸟飞云水里,人语橹声中”中,“鸟飞”“人语”两句,宛如一幅灵动的江淮水乡画卷徐徐展开。鸟儿翱翔于碧空之中,身影与云彩一同倒映在淮河水面,恰似在水中穿梭飞舞。“鸟飞云水里”短短五字,将顺水行舟时水天相接的奇妙景致描绘得淋漓尽致,充满生机盎然的意趣,营造出清新明丽的意境氛围。“人语橹声中”一句更是妙趣横生,诗人端坐船头,耳畔传来船橹划水的吱呀声与人声的喧闹,原本狭小局促的舟船、孤寂的旅程,瞬间增添了诸多趣味。此联上句以视觉绘形,充满画面感;下句借听觉写声,饱含生活气息,二者相互交融,使得诗歌的情感基调在首联的温暖惬意之上,更显明朗欢快。颈联:“平野容回顾,无山会有终”,转而抒发内心情感,依旧延续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平野容回顾”,写楚地原野辽阔平坦,目力所及不见山峦阻隔,这让诗人得以尽情回望故乡彭城(徐州),一抹淡淡的乡愁在这回首凝望间悄然流露。“容”字用得极为精妙,赋予平野以脉脉温情,仿佛这片异乡土地也善解人意,任由诗人深情回望。“无山会有终”则道出,江淮平原虽无山川胜景,然而诗人坚信终有归乡安老之时,不必一生漂泊天涯。这两句围绕“平野”“无山”的眼前所见,自然地引发出对故乡的眷恋与终老故土的期盼。尾联:“倚樯聊自逸,吟啸不须工”,从中可见诗人豁达的胸襟,瞬间扫去心头愁绪。他倚靠着船桅,自在吟啸,心境豁然开朗,尽显超脱豪迈的气质。在如此美好的风光中,诗人尽情抒发情感,无需刻意雕琢诗句。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从风和日暖写起,自带温暖平顺之气,到“鸟飞”“人语”更添怡然之乐。颈联偶发乡愁与平生之愿,却旋即排遣。表面看,这位失意而执着的诗人已对仕途坎坷欣然自适,实则不平之气全在尾联“聊”字中——对朝中小人的中伤,他终难完全释怀,只是“聊”借旷达驱散愁绪。一个“聊”字,将一肚皮不平之意隐于言外,诗情恰在“聊自逸”的背面。诗人并非忘情,而是以超迈之气不作苦涩语,足见其过人修养与构思之深。全诗水上风光鲜明清丽,不平静的情怀含蓄深沉,运思幽深、意境超脱,尽显崇高之美。
# 其心与神俱,排遣俗虑之处,有一种傲岸之气激荡于字里行间。这首诗正是《后山集》中洗净陈言,淡远有致的佳作。
现代作家、学者赖汉屏《宋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