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永巷闲娉婷":春风吹拂的深院长巷里,幽禁着一位容貌秀美的宫女,
# 娉婷:一指美人、佳人;一指姿态美好的样子。,永巷:指宫中深长的巷子。
"长使青楼误得名":她从前在青楼上因美貌闻名,如今却因这副容颜被困宫中,徒留空名被世人误传。
"不惜卷帘通一顾":她多想卷起珠帘,让君王看一眼自己的模样,哪怕只有一次眷顾也好,
"怕君著眼未分明":可转念又怕君王即便看了,也依旧认不清她的美。
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陈师道(1052~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时因苏轼等人推荐,为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家境困窘,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主张诗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陈师道为文师法曾巩,诗歌语言平淡质朴,风格奇峭清新,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展开。代表作品有《送内》《别三子》《示三子》《怀远》等。著有《后山居士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描写了深宫女子因美貌遭禁锢的凄凉境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恩遇无门的悲愤苦闷之情。
2. 分段赏析
“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以“娉婷”二字点出宫女的美丽,也借此代指这位佳人;又以“春风”点明时节正是芳春。本该是妙丽佳人遇上美好春光,理应过得欢欣美满,可现实恰恰相反:她被深锁在冷宫中,长门紧闭,任凭外面花开花谢,春风吹不进她的居所,春天的明媚光景,全与她无关。一个“闭”字用得极妙,既揭示了她处境的凄凉,也道尽了她内心的悲苦。第二句中的“青楼”,指的是这位女子从前居住的地方。当年正因为她以美貌闻名,才造成了后来被姿容所“误”的结局。“长使”二字里,藏着无限辛酸——倘若当年没有这般绝世容颜,或许就不会有如今这般冷落的处境。“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着眼未分明”:这两句写出了宫女既自怜又自重的复杂心境。她想到过去或许是君王没有真正看清自己的美貌,因而很希望能有机会,不惜卷起珠帘,让君王亲自看一看,自己是否真如传说中那般明艳如花。可转念一想,又怕君主“着眼”依旧“未分明”,最终还是得不到青睐,反而会因此引发新的哀怨。“不惜”与“怕”两个词相互映照:“不惜”展现出宫女渴望被看见的自怜之情;“怕”字则点出她的自珍之意——她虽然热切期盼君王的一顾,却也清楚记得过去被弃置的原因,正是君王未曾“着眼分明”。想到这里,刚才还炽热的期盼,便瞬间冰消瓦解了。
3. 作品点评
全诗借宫女失宠的幽怨,抒发志士怀才不遇的悲苦,意在说明才华往往会耽误人——那些有绝代才华、想有所作为的人,常常困在世俗中,在普通人家默默无闻地老去。这和宫女被关在深宫、在长巷里徘徊,都有着不被人看重的遗憾。即便偶尔有机会,也因别人“眼光不准”,依旧有想施展却没门路、得不到赏识的遗憾。诗中寄托着像王安石“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那样的悲痛,虽有浓烈的情感,却在委屈中以自尊自重收尾,说话得体合度。
上一篇:宋·陈师道《绝句四首(其三)》
下一篇:宋·陈师道《登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