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云凝不散":浓密的云层凝结不散,
"朔吹动无涯":北风呼啸席卷万里。
"林秃霜摧叶":树林秃落,霜雪摧折残叶,
"河胶冻裂沙":河水冻结,裂开沙土一片。
"饥禽啄石发":饥饿的禽鸟啄食石缝,发出细碎声响,
"强鼠堕檐牙":顽强的老鼠从檐角坠落,跌落地面。
"应有四方客":应有漂泊四方的旅人,
"倍怀千里家":此刻更倍加思念千里之外的家园。
"老松坚自若":老松树依然坚韧挺拔,
"病竹折相叉":病弱的竹子却相互折断、杂乱交缠。
"喜拥重衾麝":欣喜能裹着厚重被子,嗅着麝香的温暖,
"愁闻绝塞笳":却愁闻那边塞,传来的凄凉笳声。
"谋温藉狐腋":想方设法借狐狸腋下的皮毛取暖,
"辟冷泥榴花":用泥封裹石榴花来抵御寒冷。
"岂待穷冬雪":何必等到寒冬大雪降临,
"方为气象夸":才称道这严寒的气象壮丽。
北宋文学家
强至(1022~1076),北宋文学家。字几圣,杭州钱塘(今属浙江)人。庆历进士,历任泗州司理参军、浦江、东阳、元城县令等职,后为三司户部判官、尚书祠部郎中。强至以文学受知于韩琦,为文简古不俗。尤工于诗,诗作沉郁顿挫,气格颇高。他的奏疏曲折疏畅,切中事情,多有裨于世用。著有《祠部集》《韩忠献遗事》等。
1. 分段赏析
“繁云凝不散,朔吹动无涯。”“繁云凝不散”写厚重的云层凝滞天空,无一丝散去之意,渲染阴沉压抑的氛围;“朔吹动无涯”状北方寒风呼啸,席卷无边无际之地,以“无涯”强调风势的迅猛与范围之广。两句从天空到地面,从静态的云到动态的风,全方位勾勒严寒的笼罩之势,开篇便奠定全诗“苦寒”的核心基调,对仗工整,气象阔大。“林秃霜摧叶,河胶冻裂沙。”“林秃”点出树叶凋零后的光秃之态,“霜摧叶”补写凋零之因,寒霜无情摧残,让树林失去生机;“河胶”指河流冰封,“冻裂沙”则写冻土之下沙石都被冻得开裂,以“裂”字强化酷寒的程度。两句以“林”“河”为载体,通过“秃”“摧”“胶”“裂”等动词,将冬日万物的肃杀之态具象化,画面感极强,尽显写实功力。“饥禽啄石发,强鼠堕檐牙。”“饥禽”因严寒无食,只能啄食石缝中的枯草(“石发”),“啄”字见其饥饿难耐;“强鼠”(勉强挣扎的老鼠)因寒冷或虚弱,从屋檐(“檐牙”)坠落,“堕”字显其困顿之状。两句聚焦禽鼠的生存困境,以微小生物的挣扎,侧面烘托严寒的残酷,让“苦寒”不仅是自然景象,更关乎生命的煎熬,细节生动,触目惊心。“应有四方客,倍怀千里家。”从自然与生物的苦寒,转向人的情感,“四方客”指漂泊异乡的游子,“倍怀千里家”写他们在严寒中对家乡的思念愈发浓烈。“应有”二字是诗人的推想,将自身对苦寒的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让“思乡”之情在酷寒的催化下更显深沉,由物及人,情感过渡自然,拓宽了诗的意境。“老松坚自若,病竹折相叉。”“老松坚自若”写青松在严寒中依然挺拔坚韧,不为所动;“病竹折相叉”则写瘦弱的竹子被冻得折断,枝干交错。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以老松的“坚”反衬病竹的“折”,既写实冬日植物的不同境遇,又暗含诗人对坚韧品格的推崇,即便身处苦寒,亦当如老松般坚守气节,寓意深刻。“喜拥重衾麝,愁闻绝塞笳。”“喜拥重衾麝”写诗人喜爱裹着带有麝香的厚被(“重衾”),以此抵御寒冷,“喜”字见对温暖的渴求;“愁闻绝塞笳”则写听到边塞的胡笳声(常与战乱、思乡相关)而心生愁绪,“愁”字含对苦寒环境的无奈,也可能暗含对家国的牵挂。两句以“喜”“愁”对比,写尽人在苦寒中的矛盾心境,既渴望温暖,又难掩对处境的怅惘,情感真实可感。“谋温藉狐腋,辟冷泥榴花。”“谋温藉狐腋”指想凭借狐皮衣物获取温暖(“狐腋”为名贵皮料);“辟冷泥榴花”或指用石榴花相关的药材(或取暖之物)抵御寒冷(“泥”有依赖之意)。两句写人们为抵御寒冷所做的努力,但“谋”“藉”“辟”“泥”等字,也暗示获取温暖的不易,即便用尽办法,仍难完全摆脱苦寒,暗含对现实处境的无奈。“岂待穷冬雪,方为气象夸。”“岂待”以反问语气强调,不必等到深冬下雪,如今的严寒已足以称为“气象”(这里指酷寒的景象)。“夸”字并非赞美,而是指这种苦寒景象已足够触目惊心,无需再等更严酷的雪天。结尾以反问收束,既回应开篇的“苦寒”,又强化了酷寒程度之深,让全诗的“苦寒”主题更显突出,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