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正能教笔不欹":内心端正,能使笔锋不歪斜,
"古来书法独公知":自古以来的书法奥秘,唯独您懂得。
"颜筋柳骨留萧寺":颜真卿的“筋”、柳公权的“骨”那样的书法留在佛寺之中,
"总是甘棠去后思":这一切都如同召伯种的甘棠树,是您离开后人们心中的思念。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周必大(1126~1204),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子充,一字洪道(一作弘道),自号平园老叟、省斋居士等,谥文忠,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历官权给事中、中书舍人,言事不避权贵。任枢密使,创诸军点试法,整肃军政。光宗即位,拜少保、益国公,然周必大与右丞相留正不合,受谏官何澹弹劾,以观文殿学士出判潭州。周必大工文词,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交谊颇深,多赠答之作。其诗初学黄庭坚,后学白居易而溯源杜甫,不乏清新淡雅之作。其文则典雅可读,其中《二老堂诗话》论历代诗作,多有精到之论。著有《玉堂类稿》《玉堂杂记》《平园集》《省斋集》等。
1. 分段赏析
“心正能教笔不攲,古来书法独公知”:首句直击书法精髓,以“心正”与“笔不攲(不歪斜)”的因果关联,点出书法的核心在于内在的端正,而非单纯技法。次句“古来书法独公知”将这份对书法真谛的领悟指向所赠对象张端明,既赞其深谙传统书法之道,又暗含对其“心正”品格的推崇,把艺术见解与人格评价巧妙融合。“颜筋柳骨留萧寺,总是甘棠去后思”:前句以“颜筋柳骨”代指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典范,说他们的作品留存于佛寺(萧寺),既是对经典书法艺术生命力的肯定,也为下文抒情铺垫。后句化用“甘棠”典故(《诗经》中以甘棠喻对贤官的怀念),将古人书法留存与“去后思”关联,既指人们因颜柳作品而追怀其风骨,更暗喻对张端明这样的贤德之人离去后的深切思念,让对艺术的赞叹与对人格的敬仰自然交融,含蓄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