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制摛文压缙绅":在两制职位上挥笔撰文,文采远超士大夫阶层,
"三吴耀武见经纶":在三吴地区展示军事才能,尽显治国的韬略与才干。
"桥留震泽居无扰":在震泽留下修建的桥梁,让百姓安居无忧,
"舟济沧溟捷有神":船只渡越沧海迅捷如神,保障了交通与民生。
"宥府嘉猷推乃后":官府推崇他的良策,其后代也传承延续,
"陪都遗爱纪斯民":陪都的百姓铭记他留下的恩德,世代传颂。
"多才多艺无多寿":如此多才多艺之人却寿命不长,
"此理凭谁问大钧":这样的道理又能向谁去询问自然造化呢。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周必大(1126~1204),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子充,一字洪道(一作弘道),自号平园老叟、省斋居士等,谥文忠,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历官权给事中、中书舍人,言事不避权贵。任枢密使,创诸军点试法,整肃军政。光宗即位,拜少保、益国公,然周必大与右丞相留正不合,受谏官何澹弹劾,以观文殿学士出判潭州。周必大工文词,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交谊颇深,多赠答之作。其诗初学黄庭坚,后学白居易而溯源杜甫,不乏清新淡雅之作。其文则典雅可读,其中《二老堂诗话》论历代诗作,多有精到之论。著有《玉堂类稿》《玉堂杂记》《平园集》《省斋集》等。
1. 分段赏析
“两制摛文压缙绅,三吴耀武见经纶”,首联从文武两方面写人物才能。“两制摛文”显其文才出众,能压倒士大夫阶层;“三吴耀武”则展其军事谋略,在三吴地区彰显治理才能与抱负,开篇便勾勒出文武双全的形象。“桥留震泽居无扰,舟济沧溟捷有神”,颔联聚焦具体功绩。在震泽建桥让百姓生活不受侵扰,渡海行船迅捷如神,通过“桥留”“舟济”的实事,体现其施政便民、行事高效,展现出切实为百姓谋利的作为。“宥府嘉猷推乃后,陪都遗爱纪斯民”,颈联写其声望与影响。在宥府(中央官署)的良策被推崇为后辈典范,在陪都留下的恩德被百姓铭记,从官方认可与民间爱戴两方面,凸显其政绩卓著、深入人心。“多才多艺无多寿,此理凭谁问大钧”,尾联抒发感慨。前句点明人物多才多艺却寿命不长的遗憾,后句以“问大钧(自然或天命)”的问句,将这种惋惜推向对命运无常的慨叹,情感真挚,收束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