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休阁铅黄":如今暂停校书工作,
"昔念长安远":往日总觉长安遥远。
# 昔:宋本作念。
"出游写我忧":出游以抒内心忧思,
"驾言岂顾返":驾车前行岂愿回头。
"撑舟度平湖":撑船渡过平静湖面,
"蜡屐试叠巘":着蜡屐踏层层山峦,
"境幽客更佳":景致清幽游兴更浓,
"风静日亦烜":风止日照更显温暖。
"尔仆毋告劳":仆从莫诉辛劳,
"我足尚忘蹇":我脚犹忘疲痛。
"眼明见孤山":眼望清晰见孤山,
"地禁接上苑":禁地与皇家园林相连。
"却登灵隐寺":转登灵隐古寺,
"岩壑此其本":岩谷方是山水本源。
"经行尽精舍":遍访所有佛寺禅房,
"一一为排键":逐一推门探访。
"胜游固可继":畅游本可延续,
"况乃春未晚":何况春日尚未迟暮。
"所嗟虮虱臣":可叹我这微贱之臣,
"无术助龙衮":无计辅佐君王。
"颇闻议深讨":听闻朝堂议深讨,
"将士不及饭":将士匆忙不及用餐。
"古称格苗顽":古言降服苗蛮顽抗,
"不必侵自阮":不必从阮地进兵。
"吾民战吾地":百姓在本土作战,
"瓯脱未少损":边境未稍损。
"愿言休王师":祈愿休止王师征伐,
"岁熟禾自稛":岁丰时谷物自能收束。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周必大(1126~1204),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子充,一字洪道(一作弘道),自号平园老叟、省斋居士等,谥文忠,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历官权给事中、中书舍人,言事不避权贵。任枢密使,创诸军点试法,整肃军政。光宗即位,拜少保、益国公,然周必大与右丞相留正不合,受谏官何澹弹劾,以观文殿学士出判潭州。周必大工文词,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交谊颇深,多赠答之作。其诗初学黄庭坚,后学白居易而溯源杜甫,不乏清新淡雅之作。其文则典雅可读,其中《二老堂诗话》论历代诗作,多有精到之论。著有《玉堂类稿》《玉堂杂记》《平园集》《省斋集》等。
1. 分段赏析
“今休阁铅黄,昔念长安远”,“铅黄”本指女子梳妆用的脂粉,这里代指公务,意思是如今暂且放下繁忙公务。“长安”常用来指代都城,表明过去心中常牵挂着都城的远方之事。此联交代了出游的背景,从忙碌公务到有暇出游,暗示了诗人心情上的转变,也为下文借出游抒怀埋下伏笔。“出游写我忧,驾言岂顾返”,直白地说出出游是为了排遣心中的忧愁,“驾言”指驾车出行,“岂顾返”强调了诗人一旦出发,便沉浸在出游中,不想轻易返回,凸显了他渴望借这次出游彻底摆脱忧愁的急切心情。“撑舟度平湖,蜡屐试叠巘”,描绘了出游中的具体活动。诗人撑着小船,悠然度过平静的湖面;穿上涂蜡的木屐,试着攀登层层叠叠的山峦。“撑舟”“蜡屐”两个动作,生动展现出诗人在游湖山时的惬意与兴致勃勃,也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动静结合的游赏画面。“境幽客更佳,风静日亦烜”,这联是对游湖山时环境和氛围的描写。环境清幽,更增添了出游的兴致,风平浪静,阳光也显得格外灿烂。“境幽”“风静”营造出一种静谧美好的氛围,而“客更佳”“日亦烜”则从人的感受和天气状况两方面,进一步烘托出出游时愉悦的心境。“尔仆毋告劳,我足尚忘蹇”,写诗人与仆从在出游中的状态。诗人劝慰仆从不要喊累,而自己也因为沉浸在美景中,连脚上的不便(“蹇”指行走困难)都忘却了。这体现出诗人对这次出游的投入,以及湖山美景对他的吸引力之大,让他能暂时忘却身体上的不适。“眼明见孤山,地禁接上苑”,诗人目光明亮,清晰地看到了孤山,此地临近皇家园林(“地禁”指宫廷附近的禁地,“上苑”指皇家园林)。这联既点明了游踪所至,也通过描写孤山与皇家园林的位置关系,为画面增添了一种特殊的空间感,同时也暗示了此地的特殊地位。“却登灵隐寺,岩壑此其本”,接着写登上灵隐寺,诗人认为这里的岩石山谷才是湖山的精髓所在。“却”字表示转折,从之前对湖山其他景色的描写,转到对灵隐寺周边岩壑的着重刻画,突出了灵隐寺在诗人心中的独特地位,也展现出湖山景色的多样性和层次感。“经行尽精舍,一一为排键”,诗人在游历过程中,经过了所有的僧舍(“精舍”指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并一一推开僧舍的门。这一细节描写,一方面体现出诗人游历的细致和深入,不放过任何一处风景;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灵隐寺建筑之多,环境之清幽,让诗人流连忘返。“胜游固可继,况乃春未晚”,诗人感慨如此美好的游历自然可以继续,更何况此时春天还未过去。这联既表达了对此次游湖山经历的喜爱和满足,又流露出希望以后能再有这样美好游历的期待,同时也点明了出游的季节,为整个游湖山的场景增添了一抹春日的生机与活力。“所嗟虮虱臣,无术助龙衮”,笔锋陡然一转,诗人感叹自己身为微不足道的臣子(“虮虱臣”是一种自谦的说法),却没有办法帮助君王(“龙衮”代指君王)。从前面的游湖山的愉悦,突然转到对自身能力和国家事务的担忧,情感上形成强烈反差,展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颇闻议深讨,将士不及饭”,诗人听说朝廷在深入讨论战事,然而将士们却连饭都吃不饱。这联进一步写出了战事给国家带来的困境,表达了对将士的同情,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战争的忧虑,体现出他对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古称格苗顽,不必侵自阮”,诗人引用古代的典故,说古人用德行使苗民归服(“格苗顽”),所以不必像阮氏那样主动侵犯。这是诗人对当前战事的思考,认为可以用怀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发动战争,展现出诗人的政治见解和对和平的渴望。“吾民战吾地,瓯脱未少损。愿言休王师,岁熟禾自稛”,诗人指出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战,边境(“瓯脱”指边境)也没有减少损失。他真诚地希望朝廷能够让军队休战,这样到了丰收之年,粮食自然会堆积起来。这一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心系百姓、渴望和平、希望百姓能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忧国忧民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