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碎眼前珍":眼前珠碎心如焚。
# 珠碎:比喻儿子夭折。
"花凋世外春":世外花凋又在春。
# 花凋:指昭惠后之死。
"未销心里恨":心头之恨尚未消。
"又失掌中身":摧折仍是掌中身。
# 掌中身:这里指大周后娥皇。娥皇善歌舞,通音律,故以“掌中身”喻之,意谓体态轻盈,可在手掌上舞蹈。
"玉笥犹残药":玉饰药箱尚存药。
# 玉笥:华美的盛衣食之竹箱。笥,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
"香奁已染尘":失主妆奁已染尘。
# 香奁:妇女妆具,盛放香粉、镜子等物的匣子。
"前哀将后感":前有哀愁后有感。
# 后感:指大周后新卒。,将:连词,与,共。,前哀:指李煜次子早夭。
"无泪可沾巾":悲绝无泪可沾巾。
"艳质同芳树":艳质丽人芳香树。
# 芳树:泛指嘉木。这里指代李煜次子仲宣。,艳质:艳美的资质。古时常用来指代美人,这里指大周后。
"浮危道略同":浮危之道略相同。
# 危:凶危。,浮:过甚。
"正悲春落实":正悲春日树花落。
"又苦雨伤丛":又苦寒雨伤根丛。
# 雨伤丛:喻昭惠后早逝。丛,花丛。
"秾丽今何在":盛季繁茂今何在?
# 秾丽:艳丽。
"飘零事已空":世事飘零已成空。
# 飘零:木叶坠落离散,比喻身世坎坷多难。
"沈沈无问处":茫茫宇宙无问处。
# 沈沈:深邃的样子。
"千载谢东风":悠悠千载辞东风。
# 谢:辞别。
"宣城公仲宣":宣城公陈仲宣,
"后主子":是陈后主(陈叔宝)的儿子,
"小字瑞保":小名叫瑞保,
"年四岁卒":在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母昭惠先病":(他的)母亲昭惠后先前就有病,
"哀苦增剧":(因为仲宣去世)哀伤痛苦加剧,
"遂至于殂":于是就去世了。
"故后主挽辞":所以(写下)悼念陈后主的挽辞,
"并其母子悼之":同时也是悼念陈后主的儿子仲宣和他的母亲昭惠后。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著名词人
李煜(937~978),南唐国主,五代词人。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钟峰白莲居士,世称李后主,徐州(今属江苏)人。在位十余年,宋兵破金陵后出降,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多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多抒发亡国哀痛及囚徒生活的愁苦,情调极为感伤。其词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善于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在题材和意境上突破晚唐及“花间”以艳情为主的窠臼,使词从音乐的附庸变为抒情述怀的工具。《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作品为世熟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挽辞》是一组五言律诗。其一着重写生者之悲,前二联述丧子亡妻打击,颈联叹旧物在人已逝,尾联显悲哀麻木;其二抒写生命哀伤,首联叹妻儿早逝,颔联言间隔短,颈联表疑问无解,尾联愿春风不来。诗人李煜在诗中尽显失子与丧妻的悲苦,忧思难抑,苦情无限。将生死离别的痛楚刻画得淋漓尽致。
2. 写作手法
比喻:“眼前珠碎心如焚,世外花凋又在春”,用珠碎和花凋来比喻美好事物的消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悲痛与无奈。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意象感,还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直抒胸臆:“前有哀愁后有感,悲绝无泪可沾巾”,直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怀念之情,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能够直接触动读者的心灵。
3. 分段赏析
《挽辞》这首诗以五言律诗的严整形式,倾泻出失子丧妻的椎心之痛。这组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递进式的艺术结构:第一首着重抒写死亡突至时的生者之恸,第二首则转向生命独存的永恒哀伤,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悼亡情感体系。第一首开篇即以"珠碎眼前珍"与"花凋世外春"的意象对举,形成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冲击。珍珠喻爱子,春花比娇妻,"碎"与"凋"二字既写物态,更写心境,在十个字中浓缩了双重丧失的痛楚。颔联"失芳随春水,遗恨几芳尘"以流水落花为喻,将丧子之痛与亡妻之哀绾合一处,其中"遗恨"二字看似平淡,实则是诗人在妻子病榻前强忍失子之痛、强作欢颜后的血泪倾诉。颈联"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转入物是人非的细节描写:药笥中的残药犹存,妆奁上的薄尘初积,这些生活痕迹成为死亡的见证,也化作记忆的载体。尾联"此情谁可语,无泪可沾巾"以反语作结,将"无泪"的麻木状态作为悲痛的极致表达,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第二首在情感维度上更为纵深。首联"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将人的生命与自然之物并置,却以"浮危"二字点明人生无常的悲剧本质。颔联"一枝先破萼,片叶早辞丛"以细腻的植物意象,暗喻幼子早夭与妻子盛年而逝的双重打击。颈联"万感缘何事,无端更问空"将悼亡情感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哲学叩问,在"无问处"的绝望中展现出超越个体哀伤的普遍意义。尾联"年年谢东风,千载愿应同"则以奇特的想象,表达出愿与春风永绝的决绝之态,这种对自然时序的抗拒,正是内心创痛无法愈合的极端表现。这两首诗,情辞真挚沉痛,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失子丧妻之痛,忧思无尽,穷哀至恸。遣词造句上,哭子与悼妻反复交错,双重哀悼,悲怆凄婉,令人不忍卒读,真切展现出李煜内心深处的哀伤。
4. 作品点评
《挽辞》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李煜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诗中,李煜以珍珠喻爱子、春花喻娇妻,通过“珠碎”与“花凋”的意象,抒发了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怀念与悲痛。其情感之真挚,措辞之凄婉,令人动容。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悲痛与自然景象相融合,以春风的无奈、生命的无常,映射出内心的绝望与哀伤。这首诗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深情悼念,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展现了李煜作为一位君主的柔情与作为一位诗人的才情。
# 初,仲宣殁,后主恐伤昭惠后心,常默坐饮泣,因为诗以写志。诗曰:“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雨深秋寂寞,愁剧病增加。咽绝风前思,昏蒙眼上花。空王因念我,穷子正迷家。”吟咏数四。左右为之泣下。又挽昭惠后,词曰:“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艳质如芳树,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皆并其母子悼之。
清王士祯《五代诗话》
# 二诗同为哀悼昭惠母子,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亡子失妻之悲痛心情。感情深挚,哀婉凄绝。
现代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所长、教授张忠纲《全唐诗大辞典》
上一篇:唐·杜甫《绝句》
下一篇:唐·王维《送邢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