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é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jiāng
biān
qīng
huí
shǒu
jiàn
jīng
fēng
chūn
chéng
gāo
lóu
jiǎo
bēi

译文

在江边踏青之后回来,蓦回头看见军旗翻飞。起风了,春城已被暮色笼罩,高高城楼上,鼓角散布着凄悲。

逐句剖析

"江边踏青罢":在江边踏青之后回来,

"回首见旌旗":蓦回头看见军旗翻飞。

# 旌旗:常用作旗帜之通称,但这里特指军旗。

"风起春城暮":起风了,春城已被暮色笼罩,

"高楼鼓角悲":高高城楼上,鼓角散布着凄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绝句》为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无题,仅以“绝句”命名,记录的是诗人的瞬间感触。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种种忧思如乌云般始终笼罩在杜甫心头,一旦有相应事物触发,这些情绪便会化作诗句自然流淌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绝句》是一首格律严谨的五言绝句,每句五字,共四句,虽短小精悍,却在有限篇幅中蕴含着丰富情感与意境。此诗属即景抒情题材,诗人将踏青后的见闻感受融入诗中。首句“江边踏青罢”,交代了江边踏青活动结束。“回首见旌旗”暗示城中有军队行动,增添紧张氛围。“风起春城暮”描绘出傍晚春风吹拂,春城被暮色笼罩的阴沉画面。尾句“高楼鼓角悲”从视觉转至听觉,高楼传来的鼓角声充满悲凉,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以及对动荡时代的隐忧。全诗借景衬情,抒发了诗人对所处时代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诗人借傍晚春风吹起、春城笼罩在暮色中的景象,以及高楼传来的悲凉鼓角声,抒发内心的悲凉与对时代动荡的隐忧。通过对暮春傍晚特定景色和声音的描写,使情感与景色相互交融,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以动衬静:“风起春城暮”中,“风起”是动态描写,暮春傍晚的风打破了宁静;“春城暮”描绘出春城在暮色中的静态画面,动静结合,更突出了环境的变化和氛围的凝重。“高楼鼓角悲”,鼓角声这一动景,在暮色笼罩的春城这一静景衬托下,愈发显得悲凉,强化了诗歌的情感氛围。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诗人首先交代自己在江边踏青的活动告一段落,此时“回首”这一动作引出“见旌旗”的景象。“旌旗”在古代常与军队、战事相关,这里的出现暗示着城中局势不寻常,打破了踏青时可能存在的轻松氛围,为全诗埋下忧虑的伏笔,引发读者对下文的期待。后两句:“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前半句描绘出一幅暮春傍晚的画面,春风乍起,春城渐渐被暮色所笼罩,营造出一种压抑、阴沉的氛围。后半句“高楼鼓角悲”,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楼上传来鼓角之声,且以“悲”字形容,将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情直接融入到声音之中。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一步渲染了氛围,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对时代动荡的担忧和内心的悲凉,使诗歌的主题得以深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寄湘灵》

下一篇:唐·李煜《挽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