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ān
yīng
·
·
méi
lín
chū
xiē

朝代:宋作者:黄裳浏览量:1
méi
lín
chū
xiē
zhà
jiàng
ruǐ
hǎi
liú
zhēng
kāi
shí
jié
jiǎo
shǔ
bāo
jīn
xiāng
qiē
shì
chù
dài
yán
luó
liè
dòu
qiǎo
jìn
shū
shào
nián
wàn
cǎi
shuāng
jié
cǎi
fǎng
kàn
lóng
zhōu
liǎng
liǎng
xīn
jué
nán
huà
chù
làng
huā
fēi
zuò
jiān
xuě
huà
xuān
léi
hóng
shǎn
diàn
duó
jǐn
biāo
fāng
chè
wàng
zhōng
shuǐ
tiān
yóu
jiàn
zhū
lián
gāo
jiē
guī
zhào
wǎn
zài
huā
shí
gōu
xīn
yuè

译文

持久的梅雨刚刚停下来。恰是红色的石榴花,争相开放的时节。三角状的粽子外表呈黄色,似镶裹一层薄金一般,肉内为蒲根切段,洁白如玉,到处罗列着豪华的宴席。玩斗百草全然输在年少上,把彩丝连结在雪白的手腕上。把彩船停靠在岸边,舣船拢岸,来观看一对对的龙舟,在水中央一起出发。景象非常奇妙。其中难以描画的地方,激起的浪花飞溅,如湖间的雪花。彩色鼓的喧响声如雷,红色的旗子前进的速度快如闪电,直到锦制的标旗被夺完才结束。观望中,水天交接处到了日暮时分,还能看到有红色的帘子被高高掀起。划船回来时天色已晚,船上载着一路的荷香,和天上那一轮如钩明月。

逐句剖析

"梅霖初歇":持久的梅雨刚刚停下来。

# 初歇:刚刚停下来。,梅霖:即梅雨。又称黄梅雨。初夏时节出今江淮一带较长的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称。霖,久雨。

"乍绛蕊海榴":恰是红色的石榴花,

# 海榴:即石榴,又名海石榴,因来自海外,故名。诗文中多指石榴花,石榴于农历五月开花。,绛蕊:红色的花蕊,此指石榴花蕊。绛,赤色,火红。,乍:恰。

"争开时节":争相开放的时节。

"角黍包金":三角状的粽子外表呈黄色,似镶裹一层薄金一般,

# 包金:黍米色黄,故曰“包金”。,角黍:即粽子,以箬叶或芦苇叶等裹米黍蒸煮使熟,状如三角,故称。《本草纲目·谷部四》:“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棕,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香蒲切玉":肉内为蒲根切段,洁白如玉,

# 切玉:割玉,形容刀剑极其锋利。此处指蒲根切段,腌制而成的菜。玉,香蒲色绿,故以“玉”喻之。,香蒲:指菖蒲,水草名。叶狭长似剑形,有香气。古代习俗于端午节饮用菖蒲叶浸制的酒,谓可去疾疫。或用菖蒲与艾叶扎束,悬于门前,以为可禳毒气。

"是处玳筵罗列":到处罗列着豪华的宴席。

# 玳筵:玳瑁筵,指豪华的宴席。,是处:到处。

"斗巧尽输少年":玩斗百草全然输在年少上,

# 斗巧:斗百草的游戏。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玉腕彩丝双结":把彩丝连结在雪白的手腕上。

# 彩丝双结:把彩丝连结在手腕上。《荆楚岁时记》:“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彩丝,古代习俗,端午节以五色彩丝系臂,谓可辟邪祟,又名“长命缕”。,玉腕:雪白的手腕,指代女子。

"舣彩舫":把彩船停靠在岸边,舣船拢岸,

# 舣彩舫:把彩船停靠在岸边,舣船拢岸。舣,将船停靠岸边。

"看龙舟两两":来观看一对对的龙舟,

# 两两:一双双,一对对。

"波心齐发":在水中央一起出发。

"奇绝":景象非常奇妙。

"难画处":其中难以描画的地方,

"激起浪花":激起的浪花飞溅,

"飞作湖间雪":如湖间的雪花。

"画鼓喧雷":彩色鼓的喧响声如雷,

# 喧雷:喧响声如雷。

"红旗闪电":红色的旗子前进的速度快如闪电,

"夺罢锦标方彻":直到锦制的标旗被夺完才结束。

# 方彻:才结束。彻,结束。,锦标:锦制的标旗,现泛指授给竞赛优胜者的奖品。

"望中水天日暮":观望中,水天交接处到了日暮时分,

"犹见朱帘高揭":还能看到有红色的帘子被高高掀起。

# 高揭:高高掀起,指日暮仍有人观竟渡。

"归棹晚":划船回来时天色已晚,

# 归棹:指归舟。

"载菏花十里":船上载着一路的荷香,

"一钩新月":和天上那一轮如钩明月。

# 钩:形容新月如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喜迁莺·梅霖初歇》为北宋词人黄裳的词作(另有吴礼之、王诜等说法),出自《演山词》。此词上片开篇铺陈端午时节的风物景致,继而描绘人们畅意过节的热闹场景,最终将笔触收束于湖上风光;下片则浓墨重彩地渲染赛龙舟、夺锦标的激烈场面,以日暮驾舟、月夜而归的画面收尾。全词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幅鲜活图景,生动鲜活地展现了端午节丰富的民俗风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黄裳(1044~1130),宋代文学家。字冕仲,一作勉仲,一云字道夫,号演山,延平(今属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登进士,累迁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黄裳工诗能文,作品多以儒学为宗,部分作品如《贻李道士》《会仙楼》等,亦有飘然物外之气。其诗骨力劲健,兼众体而有之。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词作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著有《演山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年代已难以考证,从内容来看,应是作者在端午时节泛舟湖上时,记录沿途见闻的作品。关于该词的作者归属,历史上存在多种说法,一说为黄裳所作,一说是吴礼之的手笔,还有观点认为出自王诜。经学者唐圭璋、凌天松严谨考证,最终确认此词应为黄裳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端午节序词。全词描写了端午时节的民俗活动及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端午节日风俗的喜爱和对太平盛世的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以静谧作结,归舟晚行,荷香四溢,新月如钩,从喧闹归于宁静,余韵悠长。词人借端午的热闹与归途中的清幽之景,将节日的喜悦、对生活的热爱,不着痕迹地融入景物描写,景中含情,情因景显,浑然天成。

3. 分段赏析

上片细致描绘端午节的风物民情与节日欢庆盛景。开篇三句,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梅雨初歇后的景象:榴花竞相绽放,绛红花蕊似跳动的火焰,将端午时节的独特景致展现得淋漓尽致,精准呼应节日氛围。“角黍包金”以下五句,生动呈现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场面:巧手包裹金黄的粽子,精心酿制菖蒲美酒;华美的筵席次第罗列,众人欢聚一堂、举杯畅饮,共庆良辰;年轻人们斗巧争胜,尽显活力;姑娘们则将彩丝系于玉腕,结成精致绳结。节日的欢快气氛弥漫各处,令人沉醉。“舣彩舫”三句,转而描写作者将彩船停泊岸边,专注观看龙舟竞发的情景。“齐发”二字简洁有力,巧妙引出下文。下片紧承上片,浓墨重彩地描绘赛龙舟、夺锦标的热烈场景。换头“奇绝”二字,高度概括龙舟竞渡的神奇绝妙,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下文的精彩描绘。随后,作者以精妙的笔触,将群舟竞渡的实况徐徐展开:龙舟两两齐驱并驾,似离弦之箭,迅猛地劈开波浪,疾驰向前,飞溅而起的浪花洁白如雪,在湖面上绽放;阵阵锣鼓声如春雷炸响,响彻云霄;鲜艳的红旗迎风飞扬,龙舟如闪电般冲向终点,直至夺下锦标,这场激烈的竞赛方才落下帷幕。作者有条不紊地叙述龙舟竞渡的全过程,声色兼具,生动鲜活地再现了群舟竞渡时紧张、热烈、激动人心的场面,以及参赛者们誓夺锦标的坚定决心、奋勇拼搏的昂扬姿态和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望中”两句,将视角转向参观龙舟竞渡的人群,即便夕阳西下,人们仍兴致盎然,纷纷高揭朱帘,久久驻足观赏,流露出无尽的不舍与留恋。结尾三句,描绘作者在暮色中驾船而归,船行于十里荷花间,与开篇的“绛蕊海榴”遥相呼应,紧扣时令景物。“一钩新月”巧妙暗示归返时间,与全篇内容完美衔接。最终以景作结,清幽美丽的画面跃然纸上,别开生面,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全词以铺陈之笔徐徐展开,既重整体勾勒,又精于细节描摹,叙事与抒情巧妙交织。行文疏朗洒脱,兼具灵动之气,于笔墨流转间,将声韵之美与色彩之丽熔于一炉,景致与情思浑然交融。词中音节明快流畅,画面色彩明丽绚烂,洋溢着欢愉的节日气息。词人以欢快明朗的笔触,生动勾勒出一幅鲜活生动的端午风俗长卷,尽显太平盛世的祥和气象与生活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词只“激起浪花,翻作湖间雪”九字差强人意。

明潘游龙《精选古今诗馀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裳《牡丹 其三》

下一篇:宋·黄裳《道伦竹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