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月和银灯":霜色明月和银色花灯相映,
"乍送目楼台":放眼望去楼台高低错落,
"星汉高下":星河在天上明暗相间。
"爱东风、":喜爱东风、
"已暖绮罗香":已带来温暖,让绮罗衣裳染上馨香,
"竞走去来车马":往来车马竞相奔走。
"红莲万斛":像万斛红莲般的灯火,
"开尽处、":点亮之处、
"长安一夜":长安仿佛一夜之间繁花绽放。
"少年郎、":少年郎们、
"两两桃花面":个个面如桃花,
"有余光相借":彼此间神采相映。
"因甚灵山在此":为何这灵山般的美景在此处,
"是何人、":是谁、
"能运神化":能有这般神妙造化。
"对景便作神仙会":面对此景便如神仙聚会,
"恐云軿且驾":担心神仙驾着云车将要离去。
# 軿:一作轩。
"思曾侍、":回想曾在、
# 侍:一作待。
"龙楼俯览":龙楼下俯视游览,
"笑声远、":笑声传向远方、
"洞天飞斝":洞天之中酒杯飞传。
"向东来、":向东而来、
"尤幸时如故":尤其庆幸时光如旧,
"群芳未开谢":百花尚未开放凋谢。
北宋词人
黄裳(1044~1130),宋代文学家。字冕仲,一作勉仲,一云字道夫,号演山,延平(今属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登进士,累迁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黄裳工诗能文,作品多以儒学为宗,部分作品如《贻李道士》《会仙楼》等,亦有飘然物外之气。其诗骨力劲健,兼众体而有之。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词作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著有《演山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上元节词。描绘了上元夜楼台、星汉、车马等热闹盛景与往昔侍奉龙楼之景,营造了繁华热闹的氛围,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沉醉。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将“霜月和银灯”“红莲万斛”“少年郎两两桃花面”等不同意象并置。霜月银灯营造清冷明亮氛围,红莲增添绚烂,少年郎带来活力。它们相互配合,勾勒出楼台星汉与车马绮罗交织的热闹节日场景,使画面丰富生动。铺陈:下阕对“灵山神化”“神仙会”“洞天飞斝”等仙界意象展开铺陈。从灵山变化到神仙聚会,再到洞天中酒杯飞舞,多角度、全方位描绘仙界,渲染出神秘奇幻氛围,拓展了作品意境,增强了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霜月和银灯,乍送目楼台,星汉高下”,以霜月、银灯、楼台、星汉勾勒出上元夜的静谧与璀璨交织之景。“爱东风、已暖绮罗香,竞走去来车马”,东风送暖,车马竞驰,尽显热闹。“红莲万斛,开尽处、长安一夜”,将灯火比作红莲,展现长安上元夜的绚烂。“少年郎、两两桃花面,有余光相借”,描绘少年郎青春俊美,为画面增添活力。下阕“因甚灵山在此,是何人、能运神化”,由景生奇,引发对神奇景象的惊叹。“对景便作神仙会,恐云軿且驾”,融入神话想象,增添浪漫奇幻色彩。“思曾侍、龙楼俯览,笑声远、洞天飞斝”,回忆往昔侍奉龙楼之景,与当下呼应。“向东来、尤幸时如故,群芳未开谢”,感慨时光如故,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整首词洋溢着上元节的欢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