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载月远相过":扬起船帆,载着月光远远地前来拜访,
"佳气葱葱听诵歌":一路上美好的气息浓郁,还能听到人们诵读诗歌的声音。
"路不拾遗知政肃":路上没有人捡拾别人丢失的东西,由此可知这里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野多滞穗是时和":田野里有很多遗落的稻穗,这说明现在是丰收、祥和的时节。
"天分秋暑资吟兴":上天安排好了秋暑的时节,为我的吟诗兴致提供了条件,
"晴献溪山入醉哦":晴朗的天气把溪山美景呈现出来,让我沉醉其中,不禁吟诗赞叹。
"便捉蟾蜍共研墨":于是就捉来蟾蜍一起研磨墨汁,
# 蟾蜍:指砚滴。
"彩笺书尽剪江波":用彩色的信笺尽情书写,仿佛要把如江波般连绵的美景都描绘出来。
北宋书画家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等,世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襄阳(今属湖北)。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与薛绍彭并称“米薛”。其书画自成一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与山水,独具风格特点;书法用功极深,长于临摹古人作品,近乎以假乱真。书法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兼擅篆、隶、楷、草等书体,运笔特色鲜明,“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飘逸间不失稳重,对唐以来的书法多有革新。著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山林集》(已佚,有后人辑本《宝晋英光集》)等,存世书作有《苕溪诗》《蜀素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诗歌描绘了扬帆远行时所见的政通人和之景,通过展现途中的景象,表达了与友人共研墨作诗的雅兴,体现了文人之间以诗会友的风雅情怀。
2. 分段赏析
“扬帆载月远相过,佳气葱葱听诵歌。”:“扬帆载月”营造出一种浪漫、悠然的氛围,诗人远离出发地,带着美好的憧憬前往新任之地。“远相过”点明了行程。“佳气葱葱”描绘出当地充满生机和祥瑞的气息,“听诵歌”则从听觉角度进一步烘托出当地文化氛围浓厚,人们安居乐业,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路不拾遗知政肃,野多滞穗是时和。”:“路不拾遗”是社会文明、政治清明的表现,说明当地官府治理有方,百姓道德素质高。“野多滞穗”描绘出田野里丰收的景象,体现了当时风调雨顺、农业繁荣。“知政肃”“是时和”则直接点明了这种景象背后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新任之地政治和社会环境的认可和赞美。“天分秋暑资吟兴,晴献溪山入醉哦。”:“天分秋暑”表明上天安排好了适宜的时节,为诗人的吟诗兴致提供了条件。“晴献溪山”描绘出晴朗天气下溪山美景如画卷般呈现出来,“入醉哦”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沉醉于美景之中,不禁吟诗赞叹的情景,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新任之地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便捉蟾蜍共研墨,䌽笺书尽剪江波。”:“捉蟾蜍共研墨”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䌽笺书尽剪江波”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要用彩色的信笺尽情书写,把如江波般连绵不绝的美景都描绘出来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对新任之地美景的陶醉和创作的热情,也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
3. 作品点评
该诗被视作呈现北宋社会图景的典型之作,其“路不拾遗知政肃,野多滞穗是时和”的理念为历代学者所研讨。诗中交融自然景象与政治抱负,彰显出米芾作为艺术家的人文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