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ìng
xián
lín
shè
rén

朝代:宋作者:米芾浏览量:1
yáng
fān
zài
yuè
yuǎn
xiāng
guò
jiā
cōng
cōng
tīng
sòng
shí
zhī
zhèng
duō
zhì
suì
shì
shí
tiān
fèn
qiū
shǔ
yín
xìng
qíng
xiàn
shān
zuì
é
biàn
便
zhuō
chán
chú
gòng
yán
cǎi
jiān
shū
jìn
jiǎn
jiāng

译文

扬起船帆,载着月光远远地前来拜访,一路上美好的气息浓郁,还能听到人们诵读诗歌的声音。路上没有人捡拾别人丢失的东西,由此可知这里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田野里有很多遗落的稻穗,这说明现在是丰收、祥和的时节。上天安排好了秋暑的时节,为我的吟诗兴致提供了条件,晴朗的天气把溪山美景呈现出来,让我沉醉其中,不禁吟诗赞叹。于是就捉来蟾蜍一起研磨墨汁,用彩色的信笺尽情书写,仿佛要把如江波般连绵的美景都描绘出来。

逐句剖析

"扬帆载月远相过":扬起船帆,载着月光远远地前来拜访,

"佳气葱葱听诵歌":一路上美好的气息浓郁,还能听到人们诵读诗歌的声音。

"路不拾遗知政肃":路上没有人捡拾别人丢失的东西,由此可知这里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野多滞穗是时和":田野里有很多遗落的稻穗,这说明现在是丰收、祥和的时节。

"天分秋暑资吟兴":上天安排好了秋暑的时节,为我的吟诗兴致提供了条件,

"晴献溪山入醉哦":晴朗的天气把溪山美景呈现出来,让我沉醉其中,不禁吟诗赞叹。

"便捉蟾蜍共研墨":于是就捉来蟾蜍一起研磨墨汁,

# 蟾蜍:指砚滴。

"彩笺书尽剪江波":用彩色的信笺尽情书写,仿佛要把如江波般连绵的美景都描绘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入境寄集贤林舍人》由北宋书法大家米芾创作于元祐三年(1088年)一首七言律诗,此诗被收录于其代表作《蜀素帖》之中。诗中展现了乘船出行途中目睹的太平繁荣之景,流露出与友人挥毫赋诗、切磋文采的兴致。以这首诗为内容创作的书法作品,曾在2015年和2016年的廉政文化作品大赛上斩获佳绩。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书画家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等,世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襄阳(今属湖北)。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与薛绍彭并称“米薛”。其书画自成一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与山水,独具风格特点;书法用功极深,长于临摹古人作品,近乎以假乱真。书法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兼擅篆、隶、楷、草等书体,运笔特色鲜明,“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飘逸间不失稳重,对唐以来的书法多有革新。著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山林集》(已佚,有后人辑本《宝晋英光集》)等,存世书作有《苕溪诗》《蜀素帖》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祐三年(1088年)九月,米芾受湖州郡守林希之邀游览苕溪时创作《入境寄集贤林舍人》。林希珍藏蜀素二十余载,特请米芾于其上题诗,由此诞生《蜀素帖》。此帖以蜀素为材质,现今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诗歌描绘了扬帆远行时所见的政通人和之景,通过展现途中的景象,表达了与友人共研墨作诗的雅兴,体现了文人之间以诗会友的风雅情怀。

2. 分段赏析

“扬帆载月远相过,佳气葱葱听诵歌。”:“扬帆载月”营造出一种浪漫、悠然的氛围,诗人远离出发地,带着美好的憧憬前往新任之地。“远相过”点明了行程。“佳气葱葱”描绘出当地充满生机和祥瑞的气息,“听诵歌”则从听觉角度进一步烘托出当地文化氛围浓厚,人们安居乐业,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路不拾遗知政肃,野多滞穗是时和。”:“路不拾遗”是社会文明、政治清明的表现,说明当地官府治理有方,百姓道德素质高。“野多滞穗”描绘出田野里丰收的景象,体现了当时风调雨顺、农业繁荣。“知政肃”“是时和”则直接点明了这种景象背后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新任之地政治和社会环境的认可和赞美。“天分秋暑资吟兴,晴献溪山入醉哦。”:“天分秋暑”表明上天安排好了适宜的时节,为诗人的吟诗兴致提供了条件。“晴献溪山”描绘出晴朗天气下溪山美景如画卷般呈现出来,“入醉哦”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沉醉于美景之中,不禁吟诗赞叹的情景,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新任之地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便捉蟾蜍共研墨,䌽笺书尽剪江波。”:“捉蟾蜍共研墨”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䌽笺书尽剪江波”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要用彩色的信笺尽情书写,把如江波般连绵不绝的美景都描绘出来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对新任之地美景的陶醉和创作的热情,也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

3. 作品点评

该诗被视作呈现北宋社会图景的典型之作,其“路不拾遗知政肃,野多滞穗是时和”的理念为历代学者所研讨。诗中交融自然景象与政治抱负,彰显出米芾作为艺术家的人文关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米芾《题仙掌石》

下一篇:宋·米芾《不应武康清溪之檄端居即事呈淮阳建昌二太守辰溪监郡三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