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ǎn
jiàng
chún
·
·
shì
ér
yǐn
rén
yǐn
zhì

朝代:宋作者:米芾浏览量:1
shēn
liáo
liáo
wèi
bīn
qíng
xiàn
wàn
chóng
duī
àn
lǎn
gèng
chóng
jīng
yǎn
ér
bèi
xiū
jīng
tóu
shàng
shuāng
huī
mǎn
gōng
míng
wǎn
shuǐ
yún
xiāo
sàn
màn
jiù
驿
tíng
kàn

译文

莘野空旷寂寥,渭水之滨雾气茫茫,我的情感深沉无尽。桌上文件堆成山,懒得再翻第二遍。孩子们不必惊讶,我头发都白了。功名来得太晚,但看那水天相接、云雾消散。随便在驿站看看风景。

逐句剖析

"莘野寥寥":莘野空旷寂寥,

"渭滨漠漠情何限":渭水之滨雾气茫茫,我的情感深沉无尽。

"万重堆案":桌上文件堆成山,

# 堆案:堆积案头,指文书很多。

"懒更重经眼":懒得再翻第二遍。

# 经眼:过目。

"儿辈休惊":孩子们不必惊讶,

"头上霜华满":我头发都白了。

"功名晚":功名来得太晚,

"水云萧散":但看那水天相接、云雾消散。

"漫就驿亭看":随便在驿站看看风景。

# 驿:一作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点绛唇·示儿尹仁尹智》是北宋米芾晚年写给儿子尹仁、尹智的一首词。上阕用“莘野寥寥”“渭滨漠漠”的典故,表达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又以“万重堆案”写公务繁杂、“懒更重经眼”显厌倦之情。下阕以“头上霜华满”感叹年华老去,劝诫子女不必为自己功名未就而担忧,最后“漫就驿亭看”传递出随遇而安、超脱豁达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书画家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等,世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襄阳(今属湖北)。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与薛绍彭并称“米薛”。其书画自成一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与山水,独具风格特点;书法用功极深,长于临摹古人作品,近乎以假乱真。书法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兼擅篆、隶、楷、草等书体,运笔特色鲜明,“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飘逸间不失稳重,对唐以来的书法多有革新。著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山林集》(已佚,有后人辑本《宝晋英光集》)等,存世书作有《苕溪诗》《蜀素帖》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米芾一生历仕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此词作于其子尹仁、尹智成年之时,词中援引古代贤士隐居的典故,既蕴含处世为人的深刻哲理,也是对子女的殷切教诲,同时真切抒发了作者本人的心境与人生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教子抒怀”词,描绘了“莘野寥寥”“渭滨漠漠”的隐士清寂之景、“万重堆案”的公务繁冗之态与“头上霜华满”的衰老之象,表达了词人淡泊功名的处世哲学、对官场疲累的疏离以及对自在生活的追求,同时蕴含对子女的殷切劝诫与人生体悟的传递。

2. 写作手法

用典:​​​“莘野寥寥,渭滨漠漠情何限”两句巧用典故。“莘野”​​典出商周之际吕尚(姜太公)隐居莘野的故事。传说姜太公未遇明主时,曾隐居于莘野(今山东曹县一带),过着清贫的耕钓生活,后遇周文王,辅佐成就周朝大业。​​“渭滨”​​典出姜太公垂钓渭水的典故。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今陕西宝鸡一带)垂钓,后遇文王,被拜为师,助其伐纣兴周。这两句通过“莘野”“渭滨”两个与姜太公相关的隐逸典故,既有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也有对未来能否得遇机遇的期许等复杂情感。​起兴:“莘野寥寥,渭滨漠漠情何限”,以“莘野”和“渭滨”两个历史典故开篇起兴,借古喻今,暗示自己虽身处官场,却向往隐逸生活,为后文的厌倦仕途、超脱功名奠定基调。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莘野寥寥,渭滨漠漠情何限”开篇,借“莘野”(姜太公隐居之地)与“渭滨”(姜子牙垂钓之所)两个典故,暗喻隐士生活的清寂与贤者未遇时的淡泊心境,传递出对功名漠然的姿态。“万重堆案,懒更重经眼”则转向现实,以“万重堆案”形容公务繁冗,“懒更重经眼”直抒疲于应付的倦怠,形成仕途与隐逸的对比,隐含对官场生活的疏离感。下阕“儿辈休惊,头上霜华满”转入对子女的劝慰,以“霜华满”喻指年华老去,坦然接受功名未就的现实。“功名晚,水云萧散,漫就驿亭看”进一步点明主旨:既叹功名迟暮,亦以“水云萧散”的自然意象,传递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末句“漫就驿亭看”以“驿亭”这一旅途中的暂歇之所,象征超脱物外的闲适心境,呼应开篇隐逸之志,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

4. 作品点评

米芾此作堪称北宋文人词之典范,被《全宋词》等权威文献收录。其中“功名晚”之叹,成为考察士大夫隐逸思想的重要依据。该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思想深度,在宋词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新《铁山祠成二首 其一》

下一篇:宋·米芾《诉衷情·思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