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名矜自半千":无需自夸声名已堪比贤才半千,
"高才十二许争光":才学高超必能在制举中角逐争先。
"乘轺远道三千里":你乘车远赴三千里之外的考场,
"下笔谈王数百篇":下笔纵论治国之道足有数百篇。
"忠胆自能倾白日":忠诚的肝胆自能映照白日,
"决科时似选青钱":应试中举时定如“青钱万选”般必中无怨。
"山城送别无他祝":在这山城送别没有其他祝愿,
"早属登瀛第一仙":只盼你早登瀛洲,成为那金榜第一仙。
北宋词人
李新(1062~1125?),北宋词人。字元应,自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哲宗元祐三年进士,曾因上书夺官谪居,后赦还。《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气格开朗,无南渡后啁哳之音”,如《折杨柳》清新流畅,构思新奇。其文则“序记诸篇,忽排忽散,虽似不合格,而他作亦多俊迈可通”。著有《跨鳌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用典:“早属登瀛第一仙”化用“登瀛洲”典故。唐太宗设文学馆,选十八学士入馆,时人视为“登瀛洲”(传说瀛洲为仙境),喻指士人获得殊荣。这里以“登瀛第一仙”祝愿张君实制举夺魁,步入仕途巅峰。
2. 分段赏析
“不用名矜自半千,高才十二许争先”两句是对友人才能的高度评价。首句“不用名矜”直言张君实无需自夸,“半千”化用唐代员半千典故(以才学著称),暗喻其才德可比先贤;“高才十二”以“十二”虚指极言其才学拔尖,“许争先”则肯定其在制举中具备角逐前列的实力,两句以抑扬笔法(“不用”先抑,“高才”后扬)突出友人的卓越不凡,奠定全诗褒赞基调。“乘轺远道三千里,下笔谈王数百篇”两句从行程与才学两方面展开。“乘轺远道”以“乘轺”(古代使者乘车)点明赴考的庄重性,“三千里”以夸张笔法凸显路途遥远,既写征程艰辛,亦含“志在远方”的期许;“下笔谈王”紧扣制举策论主题(论治国之道),“数百篇”极言其才思敏捷、著述宏富,以数字的铺陈强化其“才高学博”的形象,两句一实一虚,将空间的广阔与才学的丰沛结合,气势豪迈。“忠胆自能倾白日,决科时似选青钱”两句转向品格与功名的双重期许。“忠胆倾白日”以“忠胆”颂友人忠诚之品格,“倾白日”化用“精忠贯日”之意,喻其赤诚可感天日,既符合宋代对士大夫“忠君”的伦理要求,亦为制举“选贤与能”的标准张本;“决科选青钱”化用唐代“青钱万选”典故(喻文才出众,屡试屡中),以“似”字肯定其科举必胜,将品德与才学并置,体现宋代科举“德才兼备”的选人导向。“山城送别无他祝,早属登瀛第一仙”两句收束送别之情。“山城”点明送别的地理环境,“无他祝”以退为进,强调唯一心愿;“登瀛”化用唐代“十八学士登瀛洲”典故,代指入翰林院等清贵之职,“第一仙”则以浪漫想象期许友人拔得头筹、位列仙班(喻指仕途显赫)。此联以质朴语言传递热切期望,“早属”二字暗含迫不及待的祝愿,既延续前文的豪迈基调,又以“仙”字增添飘逸之气,使送别诗兼具现实关怀与理想色彩,情感真挚而格调昂扬。
上一篇:宋·李新《宝岩寺》
下一篇:宋·李新《和许表民湔江驿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