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dōng
nán

朝代:宋作者:李新浏览量:1
chū
dōng
nán
zhào
jiàn
chéng
西
chū
mén
bīng
jīng
cán
rén
luò
yáng
fán
huá
chē
xún
fāng
wǎng
cóng
zhī
yóu
qīng
sōng
dàn
ān
lín
sōng
xīn
tóu
jūn
suì
yīn

译文

太阳从东南角升起,照亮了城西的道路。我踏着冰雪出门去,衣襟被荆棘划破。洛阳的街巷繁华热闹,车马如流的游客追逐芬芳。本想上前与他们同游,却见青松褪去了苍翠颜色。如何才能得到松树的心意,投入你千年不凋的树荫之下。

逐句剖析

"日出东南隅":太阳从东南角升起,

"照见城西途":照亮了城西的道路。

"出门履冰去":我踏着冰雪出门去,

"荆棘残人裾":衣襟被荆棘划破。

"洛阳繁华陌":洛阳的街巷繁华热闹,

"车马寻芳客":车马如流的游客追逐芬芳。

"欲往从之游":本想上前与他们同游,

"青松淡无色":却见青松褪去了苍翠颜色。

"安得邻松心":如何才能得到松树的心意,

"投君午岁阴":投入你千年不凋的树荫之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日出东南隅》是北宋诗人李新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以清晨景象起兴,通过“日出东南隅”与“城西途”的明暗对照,勾勒出寒荆踏冰的艰辛画面。诗中“洛阳繁华陌”与“青松淡无色”形成强烈反差,既铺陈市井浮华之景,又暗含对趋炎附势者的讽喻。尾联“安得邻松心”直抒胸臆,以青松喻高洁品格,寄托了诗人超脱俗流、追求坚贞人格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李新(1062~1125?),北宋词人。字元应,自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哲宗元祐三年进士,曾因上书夺官谪居,后赦还。《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气格开朗,无南渡后啁哳之音”,如《折杨柳》清新流畅,构思新奇。其文则“序记诸篇,忽排忽散,虽似不合格,而他作亦多俊迈可通”。著有《跨鳌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日出东南隅”起句点明时间与方位,以“隅”字限定日光初升的局部视角,暗示后续场景的展开具有空间层次感。太阳作为自然光源,既照亮城西道路,又为全诗注入明暗对照的基调,与尾句“千岁阴”形成日月轮回的隐喻结构。“照见城西途”承接首句光影流动,“照见”二字强化视觉穿透力,将自然光景与社会空间并置。东南方的朝阳与城西的幽暗道路形成空间张力,暗含诗人对现实境遇的双重观照——既直面冷峻现实,又渴望超脱凡俗。“出门履冰去”以动作特写切入叙事,“履冰”既是实写冬日艰辛,亦隐喻处世之难。冰面象征社会环境的险恶,与后文“荆棘残裾”构成递进式困境描写,动词“履”的持续性与被动性暗示人在逆境中的挣扎姿态。“荆棘残人裾”通过服饰破损细节展现生存实况,“残”字双关,既指荆棘物理破坏力,亦暗含精神世界的创伤。此句将自然界的荆棘转化为社会阻碍的象征,与前句“履冰”共同构建出寒士困顿的生存图景。“洛阳繁华陌”场景陡转,以“洛阳”这一帝都符号指代世俗名利场。“繁华陌”与“城西途”形成空间并置,前者车马喧阗,后者冰径荆棘,构建出价值选择的戏剧性冲突,为后文精神追求埋下伏笔。“车马寻芳客”聚焦权贵群体的享乐图景,“寻芳”表面指赏春,实含追名逐利之喻。诗人以冷眼旁观视角记录市井狂欢,与前两句的个体艰辛形成强烈反差,暗含对浮华世相的批判性审视。“欲往从之游”袒露矛盾心理,“欲往”的趋近与“不往”的克制形成情感张力。此句揭示士人在仕途诱惑与道德坚守间的艰难抉择,呼应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困境。“青松淡无色”转入象征维度,以青松的素朴对比“寻芳客”的艳丽。看似贬抑松树,实则暗含褒扬——在繁华迷眼中保持本色,恰是超越流俗的精神品格。色彩对比强化了道德判断的视觉表达。“安得邻松心”直抒胸臆,“安得”的喟叹凸显理想与现实的鸿沟。诗人将青松人格化为精神导师,渴望与其比邻而居,实则是追求“岁寒后凋”的士人风骨,呼应《论语》松柏喻仁者的文化传统。“投君千岁阴”收束全篇,“千岁阴”既指松荫的恒久庇护,亦喻坚贞品格的永恒价值。结句以“投”字完成物我关系的重构——不再被动寻求,而是主动托付精神信仰,彰显出北宋士人在儒道融合中的精神超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新《次韵宋都运庆豳学成》

下一篇:宋·李新《即席次必强六绝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