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ǒ
jiàn

朝代:宋作者:李新浏览量:1
bìn
xiāo
sàn
máng
cán
yuè
xiào
yún
tíng
mài
qiū
luò
zhào
xié
yóu
jiǎn
rén
wèi
héng
zhōu
yún
yǐng
cháng
nián
jiàn
zhěn
shēng
bàn
liú
liào
shēng
hǎo
mèng
què
shèng
zhōng
yǒu
xián
chóu

译文

两鬓的头发稀疏零乱,在养蚕的月份里忙碌着,脸上带着均匀美好的笑容,因麦子成熟而喜悦。夕阳已经西斜,人们还在晾晒蚕茧,老朋友还没有渡河,不要横着划船。房屋倾斜,云影常年都能看见,枕头下仿佛压着半夜流淌的溪水声音。料想这一生没有好梦,却胜过整日怀着悠闲的忧愁。

逐句剖析

"鬓丝萧散忙蚕月":两鬓的头发稀疏零乱,在养蚕的月份里忙碌着,

"笑靥匀停喜麦秋":脸上带着均匀美好的笑容,因麦子成熟而喜悦。

"落照已斜犹曝茧":夕阳已经西斜,人们还在晾晒蚕茧,

"故人未渡莫横舟":老朋友还没有渡河,不要横着划船。

"屋欹云影长年见":房屋倾斜,云影常年都能看见,

"枕压溪声半夜流":枕头下仿佛压着半夜流淌的溪水声音。

# 溪:一作豀。

"料得此生无好梦":料想这一生没有好梦,

"却胜终日有闲愁​​":却胜过整日怀着悠闲的忧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所见》是宋代诗人李新的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生活图景。首联点明时节,人们在养蚕月忙碌,在麦秋时喜悦,展现出乡村生活的节奏。颔联通过“落照曝茧”“故人待渡”的细节,进一步渲染乡村生活的恬淡与和谐。颈联描绘了屋攲云影、枕压溪声的静谧之景,体现出诗人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喜爱。尾联则直抒胸臆,料想此生虽无好梦,却胜过整日闲愁,表达出一种豁达超脱的心境。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将田园生活的忙碌与闲适、个人的感慨与超脱巧妙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李新(1062~1125?),北宋词人。字元应,自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哲宗元祐三年进士,曾因上书夺官谪居,后赦还。《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气格开朗,无南渡后啁哳之音”,如《折杨柳》清新流畅,构思新奇。其文则“序记诸篇,忽排忽散,虽似不合格,而他作亦多俊迈可通”。著有《跨鳌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鬓丝萧散忙蚕月,笑靥匀停喜麦秋”:“鬓丝萧散”描绘出诗人两鬓稀疏的形象,“忙蚕月”点明了时间是养蚕的月份,人们都在为养蚕而忙碌。“笑靥匀停”则刻画了人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喜麦秋”说明此时麦子成熟,人们因丰收而欢喜。这两句诗生动地展现了乡村农忙时节的景象,充满了生活气息。“落照已斜犹曝茧,故人未渡莫横舟”:“落照已斜”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犹曝茧”则进一步强调了人们劳作的认真和专注。“故人未渡莫横舟”一句,通过对故人渡河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和谐与宁静。这两句诗将劳作与生活场景相结合,使画面更加丰富。“屋攲云影长年见,枕压溪声半夜流”:“屋攲云影”描绘了房屋倾斜,云影常年映照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枕压溪声”则以独特的视角,将溪水流动的声音融入到诗人的梦境之中,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料得此生无好梦,却胜终日有闲愁”:“料得此生无好梦”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的感慨,认为自己这一生可能不会有好梦相伴。“却胜终日有闲愁”则转折出一种乐观的情感,认为虽然没有好梦,但却胜过整日怀着悠闲的忧愁。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新《正月晦书事》

下一篇:宋·李新《送柳慎徽赴道州教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