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守静":保持内心的虚静,
"其术至寡":这种方法极其简约。
"有相皆虚":万物表象皆为虚幻,
"无物不可":没有什么不能超越。
"包藏寥廓":它包容广阔的宇宙,
"该摄细琐":也涵盖细微的事物。
"出入隐显":自由地显现或隐没,
"妙用由我":玄妙的功用由我心主宰。
"九天匪高":九天并不算高远,
"九地匪下":九地也不算低下。
"驾鹤周游":驾着仙鹤遨游四方,
"鱼鱼雅雅":姿态从容而雅正。
"焚荡三彭":焚烧消解体内的三尸,
"性空真火":空明的本性如真火长存。
"大道甚夷":大道其实平坦易行,
"学孝僻左":执着于“孝”的形式反而偏离正途。
"发车推辕":放下车辕、推开舟船,
"舍舟摇柂":放下固有的束缚。
# 柂:一作“柁”。
"五金八石":将五金八石投入熔炉冶炼,
"残生炉冶":如同残损的生命需经锤炼。
郭印,宋成都双流人,字信可,晚号亦乐居士。郭绛子。徽宗政和进士。累任铜梁、仁寿等县令。高宗绍兴十八年,以任永康军通判时牒试避亲、举人不当降一官。终部刺史。与秦桧有庠序旧,绝不与通,家居十八年。性嗜水竹。工诗,与蒲大受、冯时行、何耕道为诗友。有《云溪集》。
1. 分段赏析
首句“致虚守静,其术至寡”直接点题,提出道家修养的关键在于“虚静”,并强调这种方法简单纯粹。“有相皆虚,无物不可”进一步深化这一观点,认为世间万物的表象都是虚幻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体现了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包藏寥廓,该摄细琐”用“寥廓”与“细琐”对比,展现这种境界的包容性,既能容纳广阔天地,也能涵盖细微事物;“出入隐显,妙用由我”则强调修行者能自如驾驭事物的显隐变化,一切妙用皆由心发,突出“虚静”带来的自由状态。中间“九天匪高,九地匪下。驾鹤周游,鱼鱼雅雅”以“九天”“九地”为例,打破传统认知中的高低界限,用“驾鹤周游”的意象勾勒出超然物外的洒脱画面,“鱼鱼雅雅”(形容有序和谐)则补充了这种自由的从容感,传递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焚荡三彭,性空真火”转向对内在修行的刻画:“三彭”是道教指称人体内的邪祟,“焚荡”即清除杂念;“性空真火”以“真火”比喻空明的本性,强调去除外在干扰后,内心本有的纯净力量。“大道甚夷,学孝僻左”笔锋一转,引用《道德经》“大道甚夷”(大道平坦易行),批评“学孝”(可能指僵化的伦理修行)偏离正道;“发车推辕,舍舟摇柂”用“弃车推船”的动作比喻放下外在形式,回归本真;末句“五金八石,残生炉冶”则以“五金八石”(炼丹材料)代指过度依赖外丹的修行方式,指出其损耗生命的弊端,暗含对真正“虚静”修行的推崇。
上一篇:宋·郭印《和何耕道别字韵诗》
下一篇:宋·郭印《不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