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óng
yuān
qiáo
tíng
xīn
chéng

朝代:宋作者:郭印浏览量:1
qiǎn
qiáo
héng
yōu
zuò
lái
fēng
wǎn
sōu
sōu
hán
quán
yǒu
yùn
shí
jiān
chū
yuǎn
shuǐ
duō
qíng
zhú
wài
liú
jiāo
lóng
shí
yǐn
jiàn
tiān
qíng
chì
luàn
chén
jiàn
wén
zǒng
shì
jiā
hǎo
jǐng
zhuó
qiú

译文

溪水清浅,小桥横卧,这份趣味自然清幽,坐在这里,傍晚的风带着凉意飒飒吹过。清冽的泉水从石头间流出,带着自然的韵律,远处的水流仿佛含着情感,在竹林外蜿蜒流淌,这偏僻的地方,传说中的蛟龙不时若隐若现,天气晴朗时,水鸟鸂鶒在水中杂乱地游动。眼前所见所闻,都是我家周围的景物,这样美好的景色,何必要刻意去寻找呢。

逐句剖析

"溪浅桥横趣自幽":溪水清浅,小桥横卧,这份趣味自然清幽,

"坐来风色晚飕飕":坐在这里,傍晚的风带着凉意飒飒吹过。

"寒泉有韵石间出":清冽的泉水从石头间流出,带着自然的韵律,

"远水多情竹外流":远处的水流仿佛含着情感,在竹林外蜿蜒流淌,

"地僻蛟龙时隐见":这偏僻的地方,传说中的蛟龙不时若隐若现,

"天晴鸂鶒乱沈浮":天气晴朗时,水鸟鸂鶒在水中杂乱地游动。

"见闻总是吾家物":眼前所见所闻,都是我家周围的景物,

"好景何须著意求":这样美好的景色,何必要刻意去寻找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龙渊桥亭新成》是宋代诗人郭印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桥亭新成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清幽自然的山水画卷。诗中通过“溪浅桥横”“寒泉石出”“远水流竹”等意象,展现了溪流潺潺、泉水叮咚、竹林掩映的幽静景色,语言凝练,画面感强。颔联与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寒泉有韵”“远水多情”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而“蛟龙隐见”“鸂鶒沉浮”则通过动态描写增添画面的生动性。尾联“见闻总是吾家物,好景何须着意求”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趣的恬淡心境,认为美景本就环绕身边,无需刻意追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郭印,宋成都双流人,字信可,晚号亦乐居士。郭绛子。徽宗政和进士。累任铜梁、仁寿等县令。高宗绍兴十八年,以任永康军通判时牒试避亲、举人不当降一官。终部刺史。与秦桧有庠序旧,绝不与通,家居十八年。性嗜水竹。工诗,与蒲大受、冯时行、何耕道为诗友。有《云溪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溪浅桥横趣自幽,坐来风色晚飕飕”以简练笔触勾勒出桥亭环境的清幽与闲适。“溪浅桥横”四字直写景物,溪水浅浅、小桥横卧的画面自然朴素;“趣自幽”则点出此地因简淡而生的雅趣,无需刻意雕琢。“坐来风色晚飕飕”进一步以动态的风声强化了傍晚时分的清凉氛围,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微风拂面的惬意,同时暗示诗人久坐观景、沉浸其中的悠然心境。颔联“寒泉有韵石间出,远水多情竹外流”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展现自然之趣。“寒泉有韵”赋予泉水以灵动的生命力,“石间出”的视觉形象与流水声的听觉体验结合,突出其清越之美;“远水多情”则用拟人手法将流水与竹林的互动描写得温柔缠绵,“竹外流”的开阔画面更添悠远意境。两句一动一静,声色交融,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细节的敏锐捕捉。颈联“地僻蛟龙时隐见,天晴鸂鶒乱沉浮”由近及远,拓展了空间层次。“地僻蛟龙”以传说中的神秘生物增添幽深感,“时隐见”的若隐若现强化了溪流的曲折朦胧;“天晴鸂鶒”转写晴日水鸟,“乱沉浮”的群鸟嬉戏场景则充满生机。虚实相生的手法(蛟龙为虚写,鸂鶒为实写)既保留了野趣的想象空间,又落脚于真实可感的自然生灵,形成奇幻与平实的巧妙平衡。尾联“见闻总是吾家物,好景何须着意求”升华主题,表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见闻总是吾家物”将眼前山水视为精神归宿,强调自然之美本就属于心灵丰盈者;“好景何须着意求”则以反问收束,点明真正的闲适源于随遇而安的心境,无需刻意追寻,诗意与美好自会浮现。这一联既呼应了前文对桥亭幽趣的刻画,又以哲理思考收束全诗,赋予作品更深层的意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郭印《少虚用前韵见贻仍答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郭印《上曾安抚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