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冈独上每舂容":独自登上西冈时,总是从容自在,
"天接危亭四面风":高峻的亭子仿佛与天相接,四面都有清风吹来。
"万室鳞鳞归眼底":无数房屋像鱼鳞般排列,全部映入眼帘,
"一峰岌岌倚云中":一座高耸的山峰仿佛紧紧依偎在云彩之中。
"地灵人胜风流古":这片土地灵秀、人物出众,风雅的传统自古延续,
"石秀山回气象雄":山石秀丽、山峦回环,透着雄浑的气象。
"曳杖频来无别意":拄着拐杖频繁前来,没有别的意思,
"喜观禾麦又年丰":只是欢喜地看见禾麦长势正好,又是一个丰收年。
郭印,宋成都双流人,字信可,晚号亦乐居士。郭绛子。徽宗政和进士。累任铜梁、仁寿等县令。高宗绍兴十八年,以任永康军通判时牒试避亲、举人不当降一官。终部刺史。与秦桧有庠序旧,绝不与通,家居十八年。性嗜水竹。工诗,与蒲大受、冯时行、何耕道为诗友。有《云溪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西冈独上每舂容,天接危亭四面风”,开篇写登高登亭的情景:独自登上西冈时,总是从容自在,爽襟亭高得仿佛与天相接,四面都有清风袭来。“独上”点明游览状态,“舂容”透出悠然心境,“天接危亭”“四面风”则写出亭的高峻与开阔,为后文写景铺垫。颔联“万室鳞鳞归眼底,一峰岌岌倚云中”,描绘登高所见:无数房屋像鱼鳞一样排列着,尽收眼底;一座高耸的山峰仿佛紧紧依靠在云中。“鳞鳞”用比喻写出房屋的密集整齐,“岌岌”则突出山峰的挺拔,一近一远、一低一高,勾勒出开阔的视野。颈联“地灵人胜风流古,石秀山回气象雄”,由景及感:这片土地钟灵毓秀,人物杰出,自古以来就有风雅的传统;山石秀丽,山峦回环,整体透着雄浑的气象。“地灵人胜”“石秀山回”分别从人文和自然两方面概括此地特色,“风流古”“气象雄”则赋予景色深厚的底蕴与气势。尾联“曳杖频来无别意,喜观禾麦又年丰”,以抒情作结:拄着拐杖频繁前来,没有别的用意,只是欢喜地看到禾麦长势正好,又是一个丰收年。“曳杖频来”呼应开篇的“独上”,写出对此处的喜爱;“喜观禾麦”直接点出因丰收而生的喜悦,让全诗在平实的情感中收尾,真挚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