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飞梁叠石成":这座桥横跨大海,以巨石层层垒砌而成,
"晓风十里度瑶琼":清晨的十里江风,轻柔地拂过如玉的桥身。
# 瑶琼:指如用美玉构成之石桥。古诗有“行人波上跨琼瑶”句。
"雄如建业虎城峙":它雄伟得像建业城头耸立的军事堡垒,
# 业虎城:诸葛亮曾论金陵(即建业,今南京)形势险要如龙蟠虎踞(见《六朝事迹》)。
"势若常山蛇陈横":气势如同常山蛇阵般连绵横亘。
# 常山蛇陈:一种能首尾互相救应的蛇。后因以喻首尾相顾的阵势。
"脚底波涛时汹涌":脚下波涛时而汹涌澎湃,
"望中烟屿晚分明":远处烟霭中的岛屿在暮色里愈发清晰。
"往来利涉歌遗爱":百姓往来渡江不再艰险,都歌颂这桥梁的恩泽,
# 利涉歌遗爱:感到便于过渡时,就歌颂建桥者遗留之功绩。
"谁复题桥继长卿":如今还有谁能像司马相如题桥那样,留下济世的功业。
# 题桥继长卿:相传汉司马相如字长卿,离成都将赴长安,走过升仙桥,曾在桥柱上题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
南宋学者、诗人
刘子翚(1101~1147),南宋学者、诗人。字彦冲,号屏山,亦号病翁,学者称之为“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曾任兴化军通判,后退居屏山讲学。朱熹曾从其学。其诗文兼长,诗歌受江西诗派影响,古诗风格高秀,近体苍劲卓炼,部分诗篇愤慨时事。还有一些抒情写景诗,意象生动,风格明快清新。四库馆臣称其文“辨析明快,曲折尽意”。代表作品有《汴京纪事》《圣传论》《维民论》等。著有《屏山集》。
1. 分段赏析
“跨海飞梁叠石成”一句,开篇便直陈洛阳桥的雄伟构造。“跨海”二字,尽显洛阳桥跨越海域的豪迈气势,展现出其工程之浩大与艰巨;“飞梁叠石成”则清晰地描绘出桥体是由巨石层层堆叠、搭建而成,仿佛一座横空出世的飞梁,横跨在浩渺海面之上,生动地勾勒出洛阳桥坚实而壮观的外形。“晓风十里度瑶琼”,此句从另一种角度描绘洛阳桥。清晨的微风,轻拂着长达十里的洛阳桥,“度瑶琼”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洛阳桥比作美玉砌成的仙境之桥,在晓风的吹拂下,更显其清新、高雅与美妙,给人一种如临仙境的美感,同时也暗示了洛阳桥为往来行人带来的美好体验,仿佛踏上此桥,便踏入了瑶琼仙境。“雄如建业虎城峙”,诗人以建业(今南京)虎城的雄伟来类比洛阳桥。牙城是古代军队中主将所居之城,坚固且雄伟。诗人认为洛阳桥的雄伟程度,如同建业牙城一般,高高耸立,坚不可摧,用这种类比的方式,更鲜明地突出了洛阳桥气势恢宏、庄严巍峨的特点,让读者对洛阳桥的雄伟有了更为具体、深刻的认知。“势若常山蛇陈横”,又以常山蛇阵为喻,形容洛阳桥的布局态势。常山蛇阵是古代一种灵活且坚固的军事阵法,其特点是首尾呼应,攻击与防御俱佳。此处将洛阳桥比作常山蛇阵横亘在海上,形象地表现出洛阳桥在结构布局上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如同蛇阵一般稳固,展现出洛阳桥不仅雄伟壮观,而且在建造技艺上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坚不可摧。“脚底波涛时汹涌”,此句从桥上行人的视角出发,描绘出桥下的景象。站在洛阳桥上,能真切地感受到脚底波涛不时汹涌澎湃。“时汹涌”生动地表现出波涛的动态,时而平静,时而汹涌,这种强烈的动感与洛阳桥的静态形成鲜明对比,更衬托出洛阳桥在汹涌波涛之上的稳固,也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与洛阳桥的坚韧。“望中烟屿晚分明”,傍晚时分,诗人极目远眺,烟雾笼罩下的岛屿在视野中渐渐明晰。“烟屿”营造出一种朦胧、缥缈的氛围,给人以悠远、神秘之感;而“晚分明”又在这朦胧之中,增添了一丝清晰的画面感,使整个场景更加富有层次感。在这晚照中,洛阳桥与远处的烟屿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流连忘返。“往来利涉歌遗爱”,此句着重强调了洛阳桥建成后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往来利涉”直接表明洛阳桥方便了行人的往来,使人们能够顺利地跨越江河湖海。“歌遗爱”则说明人们对建造洛阳桥的人充满了感激与爱戴之情,他们用歌声传颂着这份恩泽,侧面反映出洛阳桥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当地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谁复题桥继长卿”,诗人在此处运用典故,长卿即司马相如,他曾有“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的壮志豪情并题字于桥。而诗人感慨如今还有谁能像司马相如那样,在洛阳桥上留下壮志之言呢?这一句在对洛阳桥的赞美之余,也流露出诗人对古人豪情壮志的追思,以及对当下缺乏这种精神的些许遗憾,为全诗增添了一层深沉的历史感与文化底蕴。
上一篇:宋·刘子翚《入白水次韵刘漫其诗》
下一篇:宋·刘子翚《致中招原仲游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