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ē

朝代:宋作者:刘子翚浏览量:1
xiē
cháng
hóng
dàn
shōu
shū
shū
hán
ǎi
lóu
西
fēng
mǎn
yuàn
cuī
yáo
luò
jué
tóng
nài
qiū

译文

雨停了,彩虹的颜色渐渐变淡,好像要消失了,稀疏的寒雾在傍晚依偎着楼宇。西风吹遍庭院,催促着树叶凋零飘落,已经感觉到梧桐树难以承受秋天的寒意。

逐句剖析

"雨歇长虹淡欲收":雨停了,彩虹的颜色渐渐变淡,好像要消失了,

"疏疏寒霭暮依楼":稀疏的寒雾在傍晚依偎着楼宇。

"西风满院催摇落":西风吹遍庭院,催促着树叶凋零飘落,

"已觉梧桐不耐秋":已经感觉到梧桐树难以承受秋天的寒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雨歇》是宋代刘子翚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雨停后彩虹渐淡、傍晚寒雾依楼、西风吹落树叶、梧桐不耐秋寒的秋日景象,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对秋日雨后萧瑟景致的观察与内心的感怀融合,语言平实自然,通过具体景物展现秋意渐浓的氛围,传递出对时光流转、秋景变化的细腻感触,全诗情景交融,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学者、诗人

刘子翚(1101~1147),南宋学者、诗人。字彦冲,号屏山,亦号病翁,学者称之为“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曾任兴化军通判,后退居屏山讲学。朱熹曾从其学。其诗文兼长,诗歌受江西诗派影响,古诗风格高秀,近体苍劲卓炼,部分诗篇愤慨时事。还有一些抒情写景诗,意象生动,风格明快清新。四库馆臣称其文“辨析明快,曲折尽意”。代表作品有《汴京纪事》《圣传论》《维民论》等。著有《屏山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雨歇长虹淡欲收”,雨后初晴,天空中那道绚烂的彩虹正渐渐褪去色彩,仿佛随时会消散在天际。“雨歇”二字不仅点明雨停的景象,更带出雨后空气的清新与湿润,让人仿佛能嗅到泥土与草木的混合气息。彩虹从浓艳到浅淡的变化,像是一幅慢慢褪色的画,既留住了雨后天晴的短暂美好,又透着一丝转瞬即逝的怅然。这淡淡的彩虹与秋日的清爽相衬,既见自然之美,又暗合时光悄然流逝的感觉,让读者在欣赏景致时,不知不觉感受到季节流转的细腻痕迹。“疏疏寒霭暮依楼”,傍晚时分,几缕薄薄的寒雾轻轻缠绕在楼檐边,像是不愿离去的访客。“疏疏”写出了雾气的稀薄,不像浓云那样厚重,却带着秋日特有的凉意,触人肌肤时会生出淡淡的寒感。“暮”字点出时间,夕阳的余晖渐渐隐去,给雾气镀上一层朦胧的暖黄,与“寒霭”的清冷形成微妙对比。雾气“依楼”的姿态,让静止的楼宇有了几分灵动,却也因这份依偎更显周遭的静谧,无形中添了些许萧瑟,呼应着雨后初晴的清寂。“西风满院催摇落”,呼啸的西风穿过庭院的每个角落,仿佛在急切地催促着树叶凋零飘落。“满院”二字让人想象到风势的强劲,从屋檐到墙角,无一处不受其影响;枯黄的树叶在风中打着旋儿落下,铺得地面一片狼藉。“催摇落”中的“催”字用得鲜活,仿佛西风有了生命,正主动推动着秋日的更替。这满院的落叶与西风,既是秋日的寻常景象,又透着自然规律的无情,让人在目睹落叶纷飞时,感受到时光匆匆、万物更迭的匆匆脚步。“已觉梧桐不耐秋”,站在庭院中,分明能感觉到梧桐树已难以承受这秋日的寒意。院中的梧桐树叶边缘已泛起枯黄,有些叶片卷曲着垂下,失去了夏日的舒展与生机。“不耐”二字将梧桐拟人化,像是一位畏寒的老者,在秋风中瑟缩。诗人从梧桐的状态中读出了秋的严酷,这份细腻的观察里,藏着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也暗含着对时光流转中万物脆弱的淡淡感慨,让秋意中的萧瑟更添几分真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子翚《有怀十首其一》

下一篇:宋·刘子翚《寄如愚珙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