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株旁挺绿婆娑":那幽深之处的龙眼树旁逸斜出,满树碧绿,枝叶婆娑摇曳,
"啄咂虽微奈美何":龙眼果实虽小,轻轻咬上一口细细品味,可它的美味实在让人难以抗拒。
# 啄咂:啄,鸟嘴也。咂,吮吸。
"香剖蜜脾知韵胜":剥开龙眼,那扑鼻的香气如同蜂蜜一般甜美,由此可知它的风味远远胜过其他水果,
"价轻鱼目为生多":因为产量丰富,龙眼的价格比那些毫无价值的东西要实惠得多。
"左思赋咏名初出":当年左思在赋中对龙眼进行了赞美,龙眼才开始声名远扬,
# 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齐国临淄(今属山东)人。官秘书郎,齐王命为记室督,不就,出身寒微,不好交游。《晋书》卷九二有传,谓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其《蜀都赋》云:“于是乎邛竹缘岭,菌桂临崖;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萋,结朱实之离离;迎冬而不凋,常哗哗以猗猗。”刘渊林注:“南裔志曰:龙眼荔枝生朱堤南广县犍为棘道县随江东至巴郡江州县往往有荔枝树高五六丈常以夏生其变赤可食。龙眼似荔枝,其实亦可食。邛竹菌桂龙眼荔枝皆冬生不枯,郁茂于山林。”(《文选》卷四)按,诗人以为龙眼是从左思《三都赋》才开始被歌咏而出名的。
"玉局揄扬论岂颇":苏轼也曾对龙眼加以称赞,他的评价又怎么会有偏差呢?
# 玉局:地名,在今四川成都县境内,县城南杨柳堤有“玉局观”。
"地极海南秋更暑":龙眼生长在最南端的海南,那里的秋天依然十分炎热,
"登盘犹足洗沈疴":当龙眼摆上餐盘,品尝之后,足以让人缓解身上的不适与病痛。
# 洗沈疴:可清洗久治不愈之病。沈:一作沉。
南宋学者、诗人
刘子翚(1101~1147),南宋学者、诗人。字彦冲,号屏山,亦号病翁,学者称之为“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曾任兴化军通判,后退居屏山讲学。朱熹曾从其学。其诗文兼长,诗歌受江西诗派影响,古诗风格高秀,近体苍劲卓炼,部分诗篇愤慨时事。还有一些抒情写景诗,意象生动,风格明快清新。四库馆臣称其文“辨析明快,曲折尽意”。代表作品有《汴京纪事》《圣传论》《维民论》等。著有《屏山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幽株旁挺绿婆娑,啄咂虽微奈美何”,诗人开篇描绘龙眼树的姿态,“幽株旁挺”点明其生长环境幽静,“绿婆娑”生动展现出枝叶繁茂、随风摇曳的婀娜之态,为龙眼的出场营造了自然而美妙的氛围。“啄咂虽微奈美何”则表明龙眼虽个头小巧,却拥有令人难以抗拒的美味,勾起读者对其味道的好奇与向往。颔联“香剖蜜脾知韵胜,价轻鱼目为生多”,运用比喻手法,将龙眼剥开后的香甜比作蜜脾,形象地展现出其馥郁香气与醇厚甘甜,尽显韵味之美。“价轻鱼目为生多”,则指出龙眼因产量丰富,价格亲民,与鱼目相比,性价比颇高,体现出它在市场上的优势与普及程度。颈联“左思赋咏名初出,玉局揄扬论岂颇”,引入典故,西晋左思在其赋作中对龙眼的咏叹使其声名初显,而苏轼(号玉局)也曾对龙眼予以赞赏。诗人借此强调龙眼不仅口感绝佳,更在文学领域获得诸多文人雅士的青睐,侧面反映出龙眼深厚的文化底蕴。尾联“地极海南秋更暑,登盘犹足洗沈疴”,交代龙眼的产地多在海南等地,当地秋季气候炎热,而此时成熟的龙眼摆上餐桌,不仅是美味佳果,更具有药用价值,能缓解一些疾病,给人们在酷热时节带来身心的滋养与慰藉。
上一篇:宋·刘子翚《李似表见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