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钟繇学书夜不眠":你可曾看见钟繇学习书法时夜晚不睡觉,
"以指画字衣皆穿":用手指在衣服上画字,把衣服都磨穿了。
"当时尺牍来邺下":当时他的尺牍书信传到邺下之地,
"锦标玉轴争流传":用华美的锦标和玉制的画轴精心装裱,人们争相收藏流传。
"又不见鲁公得法屋漏雨":你又可曾知道鲁公颜真卿从屋漏雨痕中悟得笔法,
"意象咄咄凌千古":那书法意象惊人,超越千古无人能及。
"断碑零落翠苔封":如今断碑零落,被苍翠苔藓覆盖,
"直气英风犹可睹":但字里行间的刚直气概与英武风范仍清晰可见。
"元常独步黄初际":元常在黄初年间书法独步天下,
"清臣后出今无继":颜真卿(字清臣)后来出现,如今再也没有能继承他们书法精髓的人了。
"风神迥处本天资":书法风神超凡脱俗的地方,本来是源于天生的资质,
# 处:原校:一作出。
"巧力亦自精勤至":但精巧功力也来自精勤奋勉。
"羡君好尚何高奇":我羡慕你对书法的爱好是多么高雅奇特啊,
"寒窗弄笔手生胝":寒窗下挥毫练字,手上都磨出了老茧。
"向来失计堕尘网":从前失策陷入尘俗罗网,
"锐气直欲摩云飞":如今锐气冲天,直欲上摩云飞。
"男儿舌在心何怍":大丈夫只要舌头还在,心里就不应该感到惭愧,
"却拟临池寻旧学":我打算回到书法学习这件事上,追寻古代书法大家的技艺。
"要须笔外见钟颜":关键要在笔墨之外领悟钟繇、颜真卿的精髓,
"会自蛟龙生掌握":这样自然能够在笔端生出如蛟龙般的气势。
"银钩石刻余何爱":对于那些外在的如银钩般秀美的书法刻石,我又有什么喜爱,
"劝以短歌君勿怠":写下这首短歌劝你切勿懈怠。
"他时八体妙有余":等到将来你精通各种书体且达到非常高妙的境界时,
"此歌傥可君绅书":这首诗或许能被你题写在衣带上呢。
南宋学者、诗人
刘子翚(1101~1147),南宋学者、诗人。字彦冲,号屏山,亦号病翁,学者称之为“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曾任兴化军通判,后退居屏山讲学。朱熹曾从其学。其诗文兼长,诗歌受江西诗派影响,古诗风格高秀,近体苍劲卓炼,部分诗篇愤慨时事。还有一些抒情写景诗,意象生动,风格明快清新。四库馆臣称其文“辨析明快,曲折尽意”。代表作品有《汴京纪事》《圣传论》《维民论》等。著有《屏山集》。
1. 分段赏析
“君不见钟繇学书夜不眠,以指画字衣皆穿”,开篇以钟繇学书的典故起兴,描绘他深夜不眠、以指画衣练字直至衣衫磨穿的场景,通过“夜不眠”“衣皆穿”等细节,生动展现出钟繇学书的刻苦与专注,极具画面感,让人仿佛能看到他废寝忘食的勤学模样。“当时尺牍来邺下,锦标玉轴争流传”,此句承接上句,写钟繇的尺牍传到邺下后,人们用锦标玉轴精心装裱,争相流传,从侧面烘托出钟繇书法的高超技艺与巨大影响力,突出其书法作品的珍贵与受追捧程度。“又不见鲁公得法屋漏雨,意象咄咄凌千古”,转而讲述颜真卿(鲁公)从屋漏雨痕中领悟笔法,其书法意象超越千古,“咄咄凌千古”以夸张之笔盛赞颜真卿书法的卓越成就,彰显其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断碑零落翠苔封,直气英风犹可睹”,写颜真卿的断碑虽被翠苔覆盖、零落各处,但碑中所蕴含的刚直之气与英风依旧清晰可见,通过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结合,既点明时光对碑刻的侵蚀,又强调其书法精神的永恒。“元常独步黄初际,清臣后出今无继”,将钟繇(元常)与颜真卿(清臣)并提,说钟繇在黄初年间独步书坛,颜真卿后出却无人能继,既肯定了二人的书法地位,也流露出对后世无人能及的惋惜之情。“风神迥处本天资,巧力亦自精勤至”,指出书法的风神迥异本有天资的因素,但巧妙的技艺与力量也来自于精勤的练习,辩证地阐述了天资与勤奋在学书中的作用,强调二者不可或缺。“羡君好尚何高奇,寒窗弄笔手生胝”,羡慕对方爱好书法的高雅奇特,看到他在寒窗下挥毫练字直至手上生茧,“寒窗”“手生胝”进一步突出学书的艰辛与执着,表达对其勤奋的赞赏。“向来失计堕尘网,锐气直欲摩云飞”,写自己从前失策陷入尘俗事务,如今锐气仍想直冲云霄,将个人经历与学书之志结合,展现出摆脱尘网、追求书法境界的决心。“男儿舌在心何怍,却拟临池寻旧学”,以男儿当坦然自勉,打算临池重拾旧学,“临池”典出王羲之学书,点明学书的主题,体现出积极向学的态度。“要须笔外见钟颜,会自蛟龙生掌握”,强调学书不仅要在笔法上学习钟繇、颜真卿,更要在笔外领悟他们的精神,如此自会笔下生花,如同蛟龙在掌握之中,形象地表达了对学书境界的追求。“银钩石刻余何爱,劝以短歌君勿怠”,说自己对银钩般的石刻并不特别喜爱,只是以此短歌劝勉对方不要懈怠,直接点明劝勉之意,语言恳切。“他时八体妙有余,此歌傥可君绅书”,展望未来对方若精通八体书法,此歌或许可书写在君之绅带之上,以美好的愿景作结,进一步激励对方勤奋学书,全篇结构严谨,用典贴切,情感真挚,于劝学中蕴含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
上一篇:宋·刘子翚《书斋十咏·纸佛》
下一篇:宋·刘子翚《吕居仁挽词三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