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潮来浪薄天":江面上潮水涨起来,浪头快要接近天空,
# 浪薄天:形容浪头很高直达天空。薄:靠近。
"隔江寒树晚生烟":隔着江的寒冷树木,傍晚生出烟雾。
# 隔江寒树晚生烟:此句是说,傍晚江雾笼罩着树木。
"北风三日无人渡":北风刮了三天,没有人渡江,
"寂寞沙头一簇船":寂静的沙洲头上,有一簇船只。
# 簇:一作族。
南宋学者、诗人
刘子翚(1101~1147),南宋学者、诗人。字彦冲,号屏山,亦号病翁,学者称之为“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曾任兴化军通判,后退居屏山讲学。朱熹曾从其学。其诗文兼长,诗歌受江西诗派影响,古诗风格高秀,近体苍劲卓炼,部分诗篇愤慨时事。还有一些抒情写景诗,意象生动,风格明快清新。四库馆臣称其文“辨析明快,曲折尽意”。代表作品有《汴京纪事》《圣传论》《维民论》等。著有《屏山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冬日诗。介绍了冬日江边的景象,描绘了江潮汹涌、寒树生烟、北风阻渡、沙头孤船的画面,体现了天地苍茫的景象,营造了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感。
2. 写作手法
夸张:“江上潮来浪薄天”,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江潮汹涌澎湃,浪头之高仿佛要逼近天空,突出了江潮的磅礴气势。借景抒情:“寂寞沙头一簇船”,诗人通过描写沙洲上孤零零停泊的一簇船只,将内心的孤独之感寄托在景物之中,情景交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之情。白描:“江上潮来浪薄天,隔江寒树晚生烟。”这两句用简洁的笔墨直接描绘江潮汹涌、寒树在傍晚雾色中朦胧的景象,不加修饰,直观展现江景的原貌。对比:“江潮薄天”“北风三日”与“寂寞沙头一簇船”形成对比。前者体现出江潮的宏大、北风的凛冽,后者则显露出沙头船只的冷落,通过这种反差突出环境的特点。
3. 分段赏析
“江上潮来浪薄天”,这句诗写江潮上涨的壮阔景象。“潮来”是江潮涌动的动态,“浪薄天”用夸张写浪头之高,像要和天空相接。诗人用简练的语言,画出一幅江潮壮阔的图景,让人好像能感受到江潮涌来的巨大力量和震撼场面,显出大自然的雄浑。“隔江寒树晚生烟”,转向对岸景物。“隔江”点明空间距离,带些朦胧;“寒树”既写树木在寒时的状态,又暗示可能是冬季;“晚生烟”是傍晚雾气像轻烟在树间升起的样子。整个画面静而朦胧,带出清冷、悠远的感觉,和上句的壮阔形成对比,让诗歌的意境更丰富。“北风三日无人渡”,交代江边环境。“北风”点明风向,也暗示天冷;“三日”说明北风持续时间不短;“无人渡”因北风肆虐,江面没人敢渡江,突出环境恶劣。这句为下文写孤船做了铺垫,更突出了江边的寂寥。“寂寞沙头一簇船”,作为结尾聚焦沙洲上的船。“寂寞”直接点出氛围,也融入诗人情感;“沙头”指明船只停泊的地方;“一簇船”是船只聚集的样子,但在无人渡江的情境下,这些船显得格外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