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jiàn
dān

朝代:宋作者:刘子翚浏览量:1
juàn
yóu
céng
xiàng
luò
yáng
chéng
jiàn
fāng
fēi
zhào
yǎn
xīn
zài
jiǔ
chuān
穿
qīng
xiāng
páng
huā
shí
zhí
luó
rén
shí
nián
jīng
huá
huí
shǒu
zhōng
yuán
zhàn
chén
jīn
xún
fāng
xiāo
suǒ
shān
fáng
shù
duǒ
nòng
cán
chūn

译文

厌倦漂泊时曾到过洛阳城,多次见到牡丹芬芳明艳、令人眼前一新。带着酒多次穿过权贵的园圃在花旁时常遇到身着华服的人。十年漂泊旅途,惊觉自己已生出白发,回头眺望中原,却被战火烟尘阻隔。如今寻访牡丹,兴致却十分低落,山寺的房间旁,只有几朵牡丹在暮春中摆弄着残姿。

逐句剖析

"倦游曾向洛阳城":厌倦漂泊时曾到过洛阳城,

"几见芳菲照眼新":多次见到牡丹芬芳明艳、令人眼前一新。

"载酒屡穿卿相圃":带着酒多次穿过权贵的园圃

"傍花时值绮罗人":在花旁时常遇到身着华服的人。

"十年客路惊华发":十年漂泊旅途,惊觉自己已生出白发,

"回首中原隔战尘":回头眺望中原,却被战火烟尘阻隔。

"今日寻芳意萧索":如今寻访牡丹,兴致却十分低落,

"山房数朵弄残春":山寺的房间旁,只有几朵牡丹在暮春中摆弄着残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寺见牡丹》是南宋诗人刘子翚所创的七言律诗。此诗以牡丹为核心意象,通过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将十年前洛阳赏牡丹的欢愉盛景(虚写)与当下山寺残牡丹的萧索景象(实写)相对照,形成时空与情感的强烈反差,既抒发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也暗含年华逝去的愁绪与漂泊无依的失落。全诗情感沉郁,意境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学者、诗人

刘子翚(1101~1147),南宋学者、诗人。字彦冲,号屏山,亦号病翁,学者称之为“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曾任兴化军通判,后退居屏山讲学。朱熹曾从其学。其诗文兼长,诗歌受江西诗派影响,古诗风格高秀,近体苍劲卓炼,部分诗篇愤慨时事。还有一些抒情写景诗,意象生动,风格明快清新。四库馆臣称其文“辨析明快,曲折尽意”。代表作品有《汴京纪事》《圣传论》《维民论》等。著有《屏山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以牡丹为线索,前两联回忆十年前在洛阳载酒赏牡丹、与权贵名流共赏的欢愉场景,后两联转入现实,写自己客居他乡十年、鬓发已白,回首中原被战火阻隔,如今在山寺寻牡丹却只见残春几朵,借牡丹的盛衰对比,抒发了对年华逝去的感慨、对中原沦陷的痛心以及漂泊无依的失落。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倦游曾向洛阳城,几见芳菲照眼新。载酒屡穿卿相圃,傍花时值绮罗人。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虚写十年前在洛阳赏牡丹的欢愉经历,“今日寻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实写暮春山寺中残败牡丹的景象,虚实交织,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突出了今昔的差异。对比:“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和“今日寻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两句,将十年前在洛阳赏牡丹的欢愉场景与如今在山寺见残牡丹的萧索情景进行对比,形成时空与情感的双重反差,强化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年华逝去的愁绪及漂泊无依的失落。拟人:“今日寻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中“弄残春”的拟人化描写,将山寺中残存的几朵牡丹赋予了人的情态与动作,“弄”字仿佛让牡丹成了一位在暮春时节仍略带慵懒地摆弄着春光余韵的生命体。以景结情:在尾联“山房数朵弄残春”中体现得尤为精妙,以眼前山寺牡丹的景象收束全诗,将诗人的万千心绪隐于景物之中,让情感在画面的留白里自然流淌,余韵绵长。

3. 分段赏析

首联“倦游曾向洛阳城,几见芳菲照眼新”这两句是对往昔的回忆,点明十年前曾在洛阳游赏牡丹的经历。“倦游”暗示如今漂泊的疲惫,与“曾向洛阳城”形成今昔对比;“芳菲照眼新”以“照眼”突出牡丹开放时的明艳夺目,“新”字则强调初见时的新奇惊艳之感,为后文的萧索景象埋下伏笔,暗含对往昔繁华的追忆。颔联“载酒屡穿卿相圃,傍花时值绮罗人”此联进一步虚写往昔赏牡丹的盛景。“载酒”“屡穿”展现出当时赏牡丹的频繁与惬意,“卿相圃”点明赏牡丹的场所多为权贵园林,暗示彼时生活的优渥;“傍花时值绮罗人”则以“绮罗人”(身着华服的贵族)烘托牡丹盛开时的热闹与奢华,与后文山寺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今昔境遇的落差。颈联“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这两句由回忆转入现实,抒发人生感慨与时代伤痛。“十年客路”点出漂泊时间之长,“惊华发”以“惊”字写出对年华逝去的意外与痛心;“回首中原隔战尘”则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结合,“隔战尘”三字道尽中原沦陷、故土难回的无奈,既有对个人漂泊的伤感,也有对时局的忧愤。尾联“今日寻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尾联聚焦当下实景,收束全诗。“今日寻芳”与前文“赏芳”呼应,“意萧索”直接点出此刻心境的落寞;“山房数朵弄残春”以“数朵”“残春”描绘山寺牡丹的凋零景象,“弄”字看似写牡丹仍在摆弄姿态,实则反衬其衰败,与洛阳牡丹的繁盛形成强烈对比,将诗人的失落、无奈与对人生际遇的感慨推向极致。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牡丹为意象,既隐含着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愁绪,又寄托了四处漂泊、无依无靠的失落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曹勋《松梢月·院静无声》

下一篇:宋·刘子翚《泊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