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xíng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徐玑浏览量:1
Jiá
jiá
qiū
chán
xiǎng
zhēng
tīng
chán
xián
bàng
liǔ
biān
xíng
xiǎo
qīng
shuǐ
píng
jìng
fēi
lái
làng
shēng

译文

秋蝉发出“戛戛”的声响,那声音清脆得如同古筝弹奏一般,我慢悠悠地沿着柳树边走,一边听着蝉儿欢快地叫着。小溪里的溪水平静的就像一面镜子,忽然刮起一阵风,吹来的叶子落在小溪里,在溪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逐句剖析

"戛戛秋蝉响似筝":秋蝉发出“戛戛”的声响,那声音清脆得如同古筝弹奏一般,

# 似:像。,响:响声。

"听蝉闲傍柳边行":我慢悠悠地沿着柳树边走,一边听着蝉儿欢快地叫着。

# 闲:悠闲。

"小溪清水平如镜":小溪里的溪水平静的就像一面镜子,

# 如:像。,平:平静。

"一叶飞来细浪生":忽然刮起一阵风,吹来的叶子落在小溪里,在溪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 细浪:一作浪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行》是宋代诗人徐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清新笔触勾勒秋日图景,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秋景的深挚喜爱与由衷赞叹。诗人巧妙选取秋蝉、碧柳、清溪、木叶等典型意象,以细腻笔触展开铺陈——秋蝉振翅,其声恰似筝弦轻拨,清越悠扬;碧柳垂岸,枝影倒映在如镜清溪之中,摇曳生姿;木叶纷飞,宛如金色蝶影飘落秋日画卷。一系列精妙的比喻修辞,将动态的声响与静态的景致交织成曲,既展现出浓郁盎然的秋意,又传递出诗人漫步秋野时恬静悠然的心境,让读者于字里行间感受到秋日独有的清幽与雅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

徐玑(1162~1214),南宋诗人。字文渊,一字致中,号灵渊,晋江(今属福建)人。历官建安主簿、永州司理、龙溪丞、武当令,后改长泰令,未至官即去世。徐玑诗学晚唐,宗贾岛、姚合,追求词藻工丽,与徐照、翁卷、赵师秀并称“永嘉四灵”。亦工书法。著有《泉山集》《二薇亭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秋蝉鸣叫如筝音,诗人于柳边闲听蝉声漫步,以及清澈如镜的小溪因一叶飘落泛起细浪等秋景,通过对这些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与赞赏,抒发了其在秋日漫步时恬静悠然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以动衬静:“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此句以一片叶子落入水中激起细浪的动态,衬托出小溪原本的平静如镜,凸显出环境的静谧。“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中,以蝉鸣的动态声响,衬托出诗人漫步柳边的闲适与周围环境的宁静。对比:诗中存在着对比的手法,如以动景与静景相对比,鸣蝉、飞叶的动态与小溪、秋柳的静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秋日景色的丰富多样,动静有致。同时,人物外在的“动”与内在的“静”也形成对比,凸显出诗人心境的平和悠然。比喻:“戛戛秋蝉响似筝”把秋蝉的叫声比作古筝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蝉鸣声的清亮悠扬,富有音乐美感。“小溪清水平如镜”将小溪的水面比作镜子,精准地描绘出溪水的澄明静谧,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以声衬静:“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诗人以清脆的蝉鸣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宁静,正如“鸟鸣山更幽”,用声音来凸显环境的清幽静谧,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所处环境的宁静以及其内心的闲适。动静结合:诗中既有“戛戛秋蝉响似筝”“一叶飞来浪细生”等动态描写,又有“小溪清水平如镜”等静态描写。动静相互映衬,使诗歌画面富有生机与活力,又不失宁静致远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秋日景色的美妙。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诗人于清秋乘兴出游,傍着柳荫,一路信步徐行,喜听那蝉声戛戛,有如弹筝一般。清秋时节,天高云淡,诗人怀着兴致踏上旅程。柳荫低垂,为诗人遮蔽了些许秋日的阳光,营造出惬意的氛围。诗人缓步前行,不赶不躁,沉浸在这份悠然之中。此时,秋蝉长鸣,这在常人眼中稀松平常的景象,却引发了诗人极大的兴趣。他驻足凝神,细听蝉声,将其比作弹筝,足见诗人对自然之声的敏锐感知与独特审美。秋蝉的鸣叫,本是秋日常见之景,诗人却兴味盎然,背后是他闲适的心境在作祟。他追求野逸之趣,远离尘世喧嚣,在与自然的亲近中,寻得内心的宁静安恬,这一联通过“傍柳”“听蝉”两个动作,生动展现了诗人的闲情逸致与恬淡心境;后一联“诗人听蝉之余,又静观默察,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叶落溪水细浪生的瞬间镜头,然后付诸笔墨,写来颇具诗情画意:一道清溪,水平如镜,一片树叶,偶然飞落水面,顿时泛起涟漪。”诗人沉醉于蝉声后,并未停下探索自然的目光。他静观默察,以细腻的观察力,抓住了树叶飘落溪水这一稍纵即逝的瞬间。“小溪清水平如镜”,诗人以“平如镜”来形容溪水,将溪水的澄澈、平静之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一面天然的明镜,倒映着周围的景色,给人以静谧之感。而“一叶飞来细浪生”,一片树叶偶然飘落,打破了这份宁静,顿时激起细微的涟漪。这动静之间的转化,极具画面感与诗意。诗人借景抒情,那泛起的涟漪,恰似诗人内心在目睹此景时泛起的波澜,看似平静的心境,也因这自然的变化而产生微妙的起伏。这一联与首联相呼应,同样展现了诗人对野逸之趣的艺术追求,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精准描绘,将诗人融入自然、感悟自然的状态呈现得栩栩如生。​后两句“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除了蕴含浓烈的诗趣,更饱含深刻哲理。艺术形象往往具有超越作者主观意图的客观意义。从这两句诗描绘的自然意象中,我们至少能领悟两点哲理。​其一,关于事物的变化与因果。平静的溪水因一叶飘落而打破平静,这生动地揭示了世间万事万物都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不存在绝对的一成不变。因此,我们在看待事物时,必须秉持发展变化的观点,避免陷入机械唯物主义的误区。同时,这一现象也清晰地展现了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溪水本身具有流动性,这是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依据;而树叶飘落水面,则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且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若溪水如固体般无法流动,再多的落叶飘落,也无法激起细浪,这深刻诠释了内因与外因在事物变化中的不同作用。​其二,关于动静的辩证关系。溪水由静转动,充分体现了静和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能够相互转化。在这一过程中,静是暂时的、相对的,而动则是永恒的、绝对的。事物唯有通过“动”才能实现变化与发展。以“小溪清水”为例,若长期静止不动,它将失去清澈可爱的特质,沦为一潭死水,最终腐败发臭。而且,溪水看似静止,实则在微观层面,如水面分子的蒸发、死水中细菌的活动等,都在持续发生着运动变化。这充分印证了静只是相对的表象,动才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事物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实现发展与进步。​

4. 作品点评

《秋行二首(其一)》这首诗在语言表现上颇具特色,读来朗朗上口,韵律和谐自然。其文字富有感染力,构建出鲜明生动的意境,使读者极容易产生代入感,仿佛亲身踏入诗中世界,沉浸式感受诗作里别具一格的美感。诗人对意象的捕捉精准而独到,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秋日独特景致,让那份美可触可感、跃然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徐玑《永春路》

下一篇:宋·徐玑《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