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临初夏":一场雨迎来了初夏,
"惊雷昨夜新":昨夜刚刚响过惊雷。
"地晴烟冉冉":大地放晴,烟雾缓缓升起,
"堤涨渌鳞鳞":河堤水位上涨,绿水泛起鳞鳞波纹。
"兰麝销衣润":兰麝的香气消散在湿润的衣物上,
"珊瑚净几尘":珊瑚饰品洁净,几案没有灰尘。
"墙阴旧无竹":墙的背阴处以前没有竹子,
"笋过谢东邻":竹笋从东邻长过来了。
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
徐玑(1162~1214),南宋诗人。字文渊,一字致中,号灵渊,晋江(今属福建)人。历官建安主簿、永州司理、龙溪丞、武当令,后改长泰令,未至官即去世。徐玑诗学晚唐,宗贾岛、姚合,追求词藻工丽,与徐照、翁卷、赵师秀并称“永嘉四灵”。亦工书法。著有《泉山集》《二薇亭诗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一雨临初夏,惊雷昨夜新”,以“雨”和“惊雷”点明初夏时节的天气特点。“临”字写出夏雨带来了初夏的气息,“新”字则突出惊雷的新鲜之感,开篇便勾勒出初夏到来的鲜明特征,从听觉和视觉上给人以初夏将至的清新印象。颔联“地晴烟冉冉,堤涨渌鳞鳞”,转向雨后初晴的景色描写。“烟冉冉”描绘出大地放晴后,烟雾缓缓升腾的朦胧之态;“渌鳞鳞”则写出河堤因雨水上涨,水面泛起粼粼绿波的样子,从地面到河堤,从静态的烟雾到动态的水波,展现出初夏雨后景色的生机与灵动。颈联“兰麝销衣润,珊瑚净几尘”,视角从户外转向室内。“兰麝”的香气消散在湿润的衣物上,“珊瑚”饰品使几案显得洁净无尘,通过衣物的湿润和几案的洁净,既呼应了前文的雨,又营造出初夏时节清幽雅致的生活氛围,从嗅觉和视觉角度增添了画面的细腻感。尾联“墙阴旧无竹,笋过谢东邻”,以墙边竹笋的生长收尾。“旧无竹”与“笋过”形成对比,写出原本没有竹子的墙阴处,如今竹笋竟从东邻蔓延过来的景象,既体现了初夏植物的蓬勃生命力,又带有生活中的些许趣味,让全诗在自然的生机中更添一份生活气息。
上一篇:宋·徐玑《松风楼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