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朝代:宋作者:徐玑浏览量:1
liǔ
zhú
cáng
huā
máo
jiē
cǎo
chí
kāi
mén
jīng
yàn
shuǐ
ér
chūn
jìng
rén
xián
chí
shān
qín
zhù
fēi
yòu
xiāng
suí

译文

花圃在绿柳翠竹包围之中,茅屋和长满水草的池塘相接。打开屋门,惊动了屋檐下的燕子,从池塘中取水,舀起了鱼儿。因为地方偏僻,虽然已是春色满野,但仍然十分宁静,人闲自然感到时光过得从容不迫。山里的鸟儿忽然停止了鸣叫,一会儿飞去,一会儿又相随人后。

逐句剖析

"柳竹藏花坞":花圃在绿柳翠竹包围之中,

# 花坞:四周高起中间凹下的花圃。,藏:遮掩。

"茅茨接草池":茅屋和长满水草的池塘相接。

# 草池:长满水草的池塘。,茅茨:茅屋的房顶。亦指茅屋。茨,用茅草或芦苇盖房子。

"开门惊燕子":打开屋门,惊动了屋檐下的燕子,

"汲水得鱼儿":从池塘中取水,舀起了鱼儿。

# 汲水:从井里取水。这里泛指到江河湖塘打水。

"地僻春独静":因为地方偏僻,虽然已是春色满野,但仍然十分宁静,

"人闲日自迟":人闲自然感到时光过得从容不迫。

# 日自迟:自:明本、顾本作更。感到日子更长。《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迟迟,指春日的白天渐渐变长了。

"山禽啼忽住":山里的鸟儿忽然停止了鸣叫,

"飞起又相随":一会儿飞去,一会儿又相随人后。

# 飞起:一作“飞走”,谓飞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居》是南宋诗人徐玑创作的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浙东山野的山居生活图景,人与鱼、鸟为邻,开门惊燕、汲水得鱼,展现出山野的幽静与生机。写作上,首联“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对起,勾勒出山居环境;“惊”字以动衬静,凸显门开时巢燕受惊,更显此地静谧;“地僻春犹静,人闲日更迟”直抒因远离人事纷扰,而产生的闲适之感;尾联“山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情趣盎然。全诗动静结合,疏淡有致,于幽静基调中透出安恬气息与活泼生机,生动表现了山居生活的静谧萧散与野逸情趣,展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与悠然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

徐玑(1162~1214),南宋诗人。字文渊,一字致中,号灵渊,晋江(今属福建)人。历官建安主簿、永州司理、龙溪丞、武当令,后改长泰令,未至官即去世。徐玑诗学晚唐,宗贾岛、姚合,追求词藻工丽,与徐照、翁卷、赵师秀并称“永嘉四灵”。亦工书法。著有《泉山集》《二薇亭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徐玑自幼生长于松台山畔,终生未离此地。这座坐落于城郭之中的幽僻胜境,虽与市井毗邻,却别具林泉之趣。苍松翠柏掩映间,清泉石涧潺湲流响,山径鲜有尘俗侵扰,唯见方外之士结庐修行。诗人秉性恬淡,素喜与山中隐者交游酬唱,其诗作中屡现对宦途倦怠与林泉之志的倾诉。当世俗功名化作浮云,松台山的云影松涛便成为他安顿心灵的方舟——朝看烟霞起灭,暮听梵呗悠扬,这种超然物外的闲居生活,恰为仕途困顿的他提供了心灵栖所。此诗正是诗人栖迟林下时,对这份出世情怀的凝练书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山居》是南宋诗人徐玑创作的五言律诗,也是一首乡村诗。整首诗通过对山居景色与生活的刻画,动静结合、疏淡有致,生动呈现了山居生活静谧萧散的野逸情趣,表达出诗人对这种悠然自在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2. 写作手法

衬托:以动衬静,“小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以小鸟的啼唱衬托山居环境之幽静,突出了山居环境的清幽宁静。炼字:“藏”“接”两个字的运用。“藏”字让画面充满生机,“接”字则将自然环境与屋舍的融合表现得巧妙自然,生动地描绘出环境特点,也体现了诗人用词的精准和巧妙。借景抒情:“闲适恬静之愉,人与自然相得之乐”反映作者对清静闲适的山居生活的喜爱,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享受和满足。

3. 分段赏析

前两联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春日山居的清幽画卷,后两联则传递出心远地偏的野趣,尽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欢愉。​首联“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宛如一幅水墨长卷徐徐展开。垂柳摇曳生姿,翠竹挺拔青翠,共同掩映着繁花似锦的花坞,“藏”字赋予画面动态生机,似将春日的盎然意趣尽数收纳其中。而“接”字精妙地描绘出茅屋与草池的相依之态,自然与屋舍无缝衔接,营造出幽静清雅、疏淡有致的氛围,暗含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颔联“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承接上联,将闲适生活的意趣推向高潮。诗人轻启柴扉,惊起檐下休憩的燕子;俯身汲水时,又意外与池中游鱼相遇,灵动鲜活的场景跃然纸上。这一联既有着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诗意韵味,又以生活中的偶然之趣,传递出人与万物相得的闲适恬静。​颈联“地僻春犹静,人闲日更迟”笔锋一转,点明山居之妙的根源。因远离尘世喧嚣,这里的春天更显静谧;诗人摆脱人事纷扰,心境闲适,故而觉春日悠长。“地僻”“人闲”作为诗眼,道破“心远地自偏”的真谛,让人不禁联想到王维笔下“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的悠然意境,尽显超然尘外的闲暇自得。​尾联“山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堪称神来之笔。山鸟因诗人靠近而骤然收声,转瞬又盘旋相随,不即不离的互动充满野趣。与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相比,“飞起又相随”更添灵动之态。诗人以鸟鸣衬静,以鸟的相伴表达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将人与自然相得之乐推向极致,全诗亦在这悠然的余韵中收束,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徐玑诗风简淡如素,摒弃繁饰而得真趣,在方寸之间勾勒动静相宜的天然意趣。其作以疏野之笔蕴灵秀之气,收束情感于清浅处,以寻常物象翻出新意,深得“四灵”诗派精髓。较之江西诗派或骨力劲健如老树虬枝,或奇崛险怪似断崖寒潭的审美取向,此诗更显平易中的奇崛——虽取材多涉常见节令风物,却以气脉贯通之章法,在五律框架内完成起承转合的精妙布局。诗中意象虽类多熟稔,然经诗家点化,竟在尺幅间生出空灵之境:枯瘦字句如深山松影,疏淡笔触若野涧云烟,将寻常景致点染得野趣横生,于平易处见幽微,收束处藏机锋,恰似林间清泉,看似浅流却暗含万斛灵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近乎烂熟,然亦不可弃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有何不可弃?“鱼儿”“燕子”太现成。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

# 三四两句嫌做作,不如末两句自然,含意亦稍深。

现代古典文学家金性尧《宋诗三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徐玑《净光山四首·茶山堂》

下一篇:宋·徐玑《奉酬翁松庐见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