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qiū
bào
lóu
zuò

朝代:宋作者:徐玑浏览量:1
qiū
zài
lóu
zhèng
guò
piān
zhōu
yǎo
tiǎo
zhú
líng
dàn
yún
zhē
yuè
lián
tiān
bái
yuǎn
shuǐ
shēng
liáng
duō
shì
gāo
rén
nán
huì
shěn
féng
jiā
jié
gòng
yín
é
míng
zhāo
xuān
chéng
shì
yīng
shuō
fēng
liú
yǒng

译文

在湖楼上度过这个秋天真是再好不过了,我乘着一叶扁舟,在菱角飘香的湖面上悠然前行,追逐着那悠扬的歌声。淡淡的云层遮住了月亮,使得天空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白色,远处的湖水在夜晚中带来阵阵凉意。已经是很难让高雅的人们聚在一起了,更何况在这佳节时刻共同吟诗咏歌。等到明天,这个聚会的消息会在城中传开,人们应该会说这次的聚会,其风流雅致堪比当年的永和集会。

逐句剖析

"秋在湖楼正可过":在湖楼上度过这个秋天真是再好不过了,

"扁舟窈窕逐菱歌":我乘着一叶扁舟,在菱角飘香的湖面上悠然前行,追逐着那悠扬的歌声。

# 扁舟:小船。

"淡云遮月连天白":淡淡的云层遮住了月亮,使得天空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白色,

"远水生凉入夜多":远处的湖水在夜晚中带来阵阵凉意。

"已是高人难聚会":已经是很难让高雅的人们聚在一起了,

"矧逢佳节共吟哦":更何况在这佳节时刻共同吟诗咏歌。

# 矧:况且。

"明朝此集喧城市":等到明天,这个聚会的消息会在城中传开,

"应说风流似永和":人们应该会说这次的聚会,其风流雅致堪比当年的永和集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秋集鲍楼作》是南宋诗人徐玑创作的七言律诗。首联描绘出中秋时节,诗人于湖楼赏月,湖面扁舟轻泛,船上女子菱歌悠扬的美好场景,展现出轻松愉悦的氛围。颔联细腻刻画了淡云遮月,月光与天际相连一片洁白,远方湖水入夜后凉意袭人,营造出静谧清幽的环境。颈联点明在中秋佳节,诸多高人雅士难得相聚于此,共同吟诗赋词,抒发情感。尾联诗人想象明日集市喧闹时,人们定会传颂此次聚会如同永和兰亭之会般风流雅致。​全诗词句清新自然,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中秋夜湖楼聚会的盛景,既有优美的自然景色描写,又饱含诗人对友人相聚的欣喜,以及对此次聚会的赞美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

徐玑(1162~1214),南宋诗人。字文渊,一字致中,号灵渊,晋江(今属福建)人。历官建安主簿、永州司理、龙溪丞、武当令,后改长泰令,未至官即去世。徐玑诗学晚唐,宗贾岛、姚合,追求词藻工丽,与徐照、翁卷、赵师秀并称“永嘉四灵”。亦工书法。著有《泉山集》《二薇亭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秋在湖楼正可过,扁舟窈窕逐菱歌”两句是描写中秋湖楼的场景。“秋在湖楼正可过”点明时节与地点,直接说明此时正值秋季,在湖楼度过是十分适宜的,奠定了全诗的氛围基调。“扁舟窈窕逐菱歌”进一步描绘画面,“窈窕”一词生动地展现出小船轻盈、优美的形态,“逐菱歌”则表示小船追逐着采菱女子的歌声,将静态的画面赋予了动态感,营造出轻松愉悦、悠然闲适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在此情此景中的惬意心情。“淡云遮月连天白,远水生凉入夜多”两句是对中秋夜晚景色的细腻刻画。“淡云遮月连天白”,“淡云”与“月”相互映衬,描绘出淡淡的云彩遮掩着月亮,月光透过云层,与天际连成一片白色的朦胧景象,给人以柔和、静谧之感。“远水生凉入夜多”,写远处的湖水在入夜后带来阵阵凉意,“生凉”一词将湖水的凉意具象化,“入夜多”则强调随着夜色渐深,凉意愈发浓重,进一步烘托出夜晚清冷幽静的氛围,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诗人对周围环境变化的敏锐感知。“已是高人难会聚,矧逢佳节共吟哦”两句是对聚会场景和感慨的叙述。“已是高人难会聚”,直白地表达出平日里这些有才华、有学识的高人相聚就十分不易,为下文的中秋相聚做铺垫,强调了相聚的难得。“矧逢佳节共吟哦”中,“矧”是况且的意思,进一步说明在中秋佳节这样特殊的日子里,大家能够相聚在一起共同吟诗赋词,更是难能可贵,既点明了聚会的缘由和内容,也流露出诗人对此次聚会的珍惜与欣喜之情。“明朝此集喧城市,应说风流似永和”两句是诗人对此次聚会未来影响的想象。“明朝此集喧城市”,诗人想象到了第二天,此次聚会的事情将会在城市中引起喧哗、被人们谈论,侧面烘托出此次聚会的非凡意义和影响力。“应说风流似永和”,诗人将此次聚会与东晋永和年间的兰亭集会相比较,认为此次聚会的风雅程度可与之媲美,通过联想与类比,高度赞美了此次聚会,表达出诗人对此次中秋聚会的自豪,也让读者感受到此次聚会的高雅与独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徐玑《梅坡》

下一篇:宋·徐玑《喜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