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ōng
shí

朝代:宋作者:张咏浏览量:1
rén
zhì
xiàng
nián
láo
luò
kōng
tíng
jiàn
duàn
wán
zhú
wài
sōng
jiān
dàn
zhù
hūn
tái
rǎn
gèng
lán
bān
tān
lián
wán
yuè
míng
piān
hào
wèn
cháo
tiān
xìn
huán
xián
zuì
xián
yín
liáo
jiàn
hún
mèng
guī
shān

译文

不知道是什么人把它移到这里,又是哪一年的事,荒芜空旷的庭院中,看见那块残破古朴的石头。在竹子和松树之间,它仿佛滋生了淡淡的情思,长久地伫立着,泥土昏暗,苔藓侵蚀,使得它表面更加色彩斑斓。我特别贪爱那与观赏月亮有关的名号,不要去问那与朝见天子相关的消息是否会回来。我悠闲地醉酒、吟诗,自得其乐,渐渐不再在梦中思念归隐山林了。

逐句剖析

"何人移置向何年":不知道是什么人把它移到这里,又是哪一年的事,

"牢落空庭见断顽":荒芜空旷的庭院中,看见那块残破古朴的石头。

"竹外松间滋澹伫":在竹子和松树之间,它仿佛滋生了淡淡的情思,长久地伫立着,

"土昏苔染更斓斑":泥土昏暗,苔藓侵蚀,使得它表面更加色彩斑斓。

"贪怜玩月名偏好":我特别贪爱那与观赏月亮有关的名号,

"莫问朝天信不还":不要去问那与朝见天子相关的消息是否会回来。

"闲醉闲吟聊自得":我悠闲地醉酒、吟诗,自得其乐,

"渐无魂梦忆归山":渐渐不再在梦中思念归隐山林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吴宫石》是北宋诗人张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围绕吴宫中的石头展开,通过对石头的现状、周边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名称的描述,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境和对往事的复杂情感。首联以疑问的方式引出石头,描绘其孤独破败的样子,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颔联对石头周边的环境进行描写,通过竹、松、土、苔等元素,展现出石头的自然状态和岁月痕迹。颈联由石头的名称引发感慨,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偏爱和对一些承诺的看淡。尾联则抒发了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以及对归山之念的逐渐淡化。整首诗通过对吴宫石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张咏(946—1015)濮州鄄城人,字复之,号乖崖。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历太常博士、枢密直学士等职。出知益州,参与镇压李顺起事,对蜀民实行怀柔政策,恩威并用。真宗立,入拜御史中丞。又出知杭州、永兴军、益州、升州,所至有政绩。累进礼部尚书,上疏极论丁谓、王钦若大兴土木,致国库空虚,请斩之以谢天下。旋遭排挤出知陈州。卒谥忠定。平生以刚方自任,为政尚严猛,好慷慨大言。与寇准最善,每面折其过,虽贵不改。有《乖崖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何人移置向何年,牢落空庭见断顽”,以两个疑问句开篇,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神秘感。“何人移置”“向何年”引发读者对石头来历的好奇,暗示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牢落空庭见断顽”,“牢落”描绘出空旷、冷落的环境,“断顽”则形容石头破败、陈旧的样子,生动地展现出石头如今孤独地放置在空庭中的景象。颔联“竹外松间滋澹伫,土昏苔染更斓斑”,描写了石头周边的环境。“竹外松间”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滋澹伫”赋予石头一种仿佛滋生着淡淡情思、长久伫立的情感,使石头具有了生命力。“土昏苔染更斓斑”,昏暗的泥土和侵蚀的苔藓让石头表面色彩更加斑斓,既展现出石头的自然状态,又暗示了岁月在其身上留下的痕迹,进一步烘托出历史的沧桑感。颈联“贪怜玩月名偏好,莫问朝天信不还”,由石头的名称引发感慨。“贪怜玩月名偏好”,诗人偏爱“玩月台”这个美好的名字,体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沉醉。“莫问朝天信不还”,“朝天坛”代表着某种承诺或期望,但诗人认为不必去追问其是否能兑现,表达了一种对现实的看淡和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体现出一种豁达的情感态度。尾联“闲醉闲吟聊自得,渐无魂梦忆归山”,抒发了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闲醉闲吟”描绘出诗人悠闲的生活状态,通过醉酒和吟诗来享受生活,体现出一种自得其乐的心境。“渐无魂梦忆归山”,说明诗人渐渐地连在梦中都不再思念那座归山,暗示其对过去归山之念的淡化,进一步强调了当下闲适生活的满足感,反映出诗人内心情感的转变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咏《至道乙未蜀中送人东归》

下一篇:宋·张咏《邺中留别平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