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ìn
shì
sòng
yán
huà
bié

朝代:宋作者:张咏浏览量:1
rén
zhī
xiāng
zhī
zhī
xīn
xīn
tōng
dào
qíng
zhuǎn
shēn
líng
shān
kuà
dào
yuǎn
niè
juē
pèi
jiàn
lái
xiāng
xún
gǎn
jūn
jiàn
kāi
kǒu
xiào
yào
tán
wáng
dào
wēi
yán
qiè
xīn
tóu
bēi
zhuó
tuī
àn
jiào
shì
zhì
zhī
yán
qiě
cuī
jīn
chuán
rén
shēng
tōng
wèi
bǎo
jiāng
xián
shì
yíng
xīn
tián
xìng
jìn
gào
tiǎo
dēng
tán
qín
shuāng
pāi
shǒu
liáo
cháng
bèi
běn
liú
tài
jiào
hèn
shàng
méi
duō

译文

人与人相互了解,必须知晓对方的心意,心意相通、气质相投,情谊便会愈发深厚。你跨越山川陆地,不觉得路途遥远,穿着草鞋、佩着宝剑,前来寻访我。感激你见我时开怀大笑,挽着我的手臂,要与我畅谈王道。几次精微的言谈似乎都合心意,你激动得将酒杯摔在地上、推开桌案大叫。此事暂且搁置不必再多言,且该奏起乐曲,催着斟满金船酒杯。人生的通达与困厄难以预料,不要让无关的琐事缠绕心田。兴尽之时,你忽然告辞离去,挑亮灯光的夜晚,该如何度过。弹起琴来,两人起身共舞,拍手唱起悠长的歌谣。我们这类人本就没有世俗的情态,不会让离别的愁绪爬上眉梢。

逐句剖析

"人之相知须知心":人与人相互了解,必须知晓对方的心意,

"心通道气情转深":心意相通、气质相投,情谊便会愈发深厚。

# 道气:道侠之义气。

"凌山跨陆不道远":你跨越山川陆地,不觉得路途遥远,

"蹑屩佩剑来相寻":穿着草鞋、佩着宝剑,前来寻访我。

# 蹑屩佩剑:古代的侠客策士所着装束。蹑屩:脚穿草鞋。典出《史记·范睢列传》:“虞卿蹑檐簦,一见赵王,赐白壁一双,黄金百镒。”

"感君见我开口笑":感激你见我时开怀大笑,

"把臂要我谈王道":挽着我的手臂,要与我畅谈王道。

# 王道:议论治国平天下之道。,把臂:亲密的样子。

"几度微言似惬心":几次精微的言谈似乎都合心意,

# 惬:快心、满意。,微言:精辟微少的语言。

"投杯着地推案叫":你激动得将酒杯摔在地上、推开桌案大叫。

# 推案:推案离座。,投杯:说话投机,深表赞同,不觉投杯于地。

"此事置之无复言":此事暂且搁置不必再多言,

"且须举乐催金船":且该奏起乐曲,催着斟满金船酒杯。

# 金船:“酒器中大者”(宋叶延珪《海录碎事》)。传为三国曹植所制。,举乐:尽情欢乐。

"人生通塞未可保":人生的通达与困厄难以预料,

# 通塞:指通达与淹骞。

"莫将闲事萦心田":不要让无关的琐事缠绕心田。

# 萦:一作索。

"兴尽忽告去":兴尽之时,你忽然告辞离去,

"挑灯夜如何":挑亮灯光的夜晚,该如何度过。

"弹琴起双舞":弹起琴来,两人起身共舞,

"拍手聊长歌":拍手唱起悠长的歌谣。

"我辈本无流俗态":我们这类人本就没有世俗的情态,

"不教离恨上眉多":不会让离别的愁绪爬上眉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与进士宋严话别》是北宋诗人张咏创作的一首属于歌行体的乐府诗。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诗人对宋严的形象刻画;中间四句描写诗人与宋严会面的情形,他们谈论的话题十分丰富,常常高谈阔论,还不断相互劝酒;最后六句则描绘话别的场景。兴致尽了便离去,举止洒脱豁达,没有手握着手泪眼相对的场面,而是把灯芯拨亮,弹琴起舞,拍手放声高歌。诗中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不同于世俗的相知情谊。整首诗写得气魄宏大,用词避开常见的表达而选用新颖的说法,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也显得独特,与一般诗作有所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张咏(946—1015)濮州鄄城人,字复之,号乖崖。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历太常博士、枢密直学士等职。出知益州,参与镇压李顺起事,对蜀民实行怀柔政策,恩威并用。真宗立,入拜御史中丞。又出知杭州、永兴军、益州、升州,所至有政绩。累进礼部尚书,上疏极论丁谓、王钦若大兴土木,致国库空虚,请斩之以谢天下。旋遭排挤出知陈州。卒谥忠定。平生以刚方自任,为政尚严猛,好慷慨大言。与寇准最善,每面折其过,虽贵不改。有《乖崖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进士宋严是一位心怀远大抱负的人,他不远万里,穿着草鞋、佩着宝剑,前来向诗人张咏请教治国的方法。诗人与他初次见面就如同老朋友一般,在人生道理与事物情理上找到了共同的话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没有详细记载,是诗人和宋严饮酒话别时创作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歌行体乐府诗,也是一首送别诗。借对宋严的形象描写、二人高谈劝酒的会面场景及拨灯弹琴、拍手长歌的话别画面,写出了诗人的旷达襟怀与不同凡俗的相知之情。

2. 写作手法

议论:开篇“人之相知须知心,心通道气情转深”从议论入手,先提出知己需知心的观点,再进一步以“心通道气”深化,指出友情需建立在思想相通的基础上。这两句纯为议论的虚笔,却总领全诗,既点明朋友相知的本质,又为后文描写二人深厚情谊与话别场景奠定情感基调,出语豁露且深刻。烘托:“兴尽忽告去,挑灯夜如何。弹琴起双舞,拍手聊长歌”中,以“挑灯”“弹琴”“拍手”等动作,烘托出话别时的热烈场面。没有伤感的执手泪眼,反是拨亮灯火、弹琴起舞、拍手长歌的豪迈举止,既凸显了诗人与宋严不拘俗套的豪爽性格,又以动态场景烘托出二人不同凡俗的深厚相知之情,让离别场面更显感人。

3. 分段赏析

“人之相知须知心”诗歌写的是离别之情,开头却转而展开议论,短短一句就将朋友间深厚的情谊描绘得淋漓尽致。“心通道气情转深”但诗人并未就此停笔,而是用“加一层法”进一步刻画:他们之间不仅心意相通,对事物道理的见解也完全一致,这份友情是建立在共同思想基础上的“有道之情”。这两句虽未直接写景叙事,却统领了全诗的情感与主旨。“凌山跨陆不道远,蹑屩佩剑来相寻”正因为有这样真挚的情谊,即便相隔千山万水,也阻挡不了彼此的交往。山水阻隔、他乡陌生,诗人都毫不在意,执意前来寻访友人,足见情谊之深。诗句气势开阔,诗人不用“爬山涉水”而用“凌山跨陆”,除了避免用词俗套,更重要的是展现豪迈的个性。与之相配的是诗人的形象描写,“蹑屩”即脚穿草鞋,先秦谋士常以此装束出现,《史记·虞卿传》中“蹑屩担簪,说赵孝成王”的记载,正显出不卑不亢、洒脱不凡的风度,更添几分仗剑走天涯的豪情。“感君见我开口笑,把臂要我谈王道”以上是诗歌的引子,接下来描写会面的情景。笑着迎接、挽住手臂的动作,尽显亲密情分;“谈王道”即议论治国安邦之道,表明二人志同道合,与开头“心通道气”的表述相互呼应。“几度微言以惬心,投杯着地推案叫”,谈话十分投机,几次谈及精妙之处,内心无比畅快,激动得将酒杯摔在地上、推开桌案大叫,已然到了不拘小节的地步。“此事置之无复言,且须举乐催金船”高谈阔论后,他们频频举杯劝酒,这里的“金船”指的是酒器。“人生通塞未可保,莫将闲事萦心田”话题随后转向人生的坎坷,人的一生有时顺利、有时困顿,难以预料也无法强求。但对于境界高尚、心胸豁达的人来说,绝不会把个人的荣辱得失放在心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原本是儒家提倡的处世之道,诗人与宋严所探讨的正是这个话题,他们的精神境界也因此得到了升华与净化。“兴尽忽告去,挑灯夜如何。弹琴起双舞,拍手聊长歌。我辈本无流俗态,不教离恨上眉多”最后六句描写话别的场景。兴尽即离,举止洒脱,体现出朋友间不拘俗礼的亲密关系。离别之时,没有泪眼相对,而是拨亮灯火、弹琴起舞、拍手长歌。一个“聊”字,隐约透露出一丝无奈的惆怅,但整体基调仍是乐观的。李白的名作《赠汪伦》中,汪伦踏歌送别,李白不仅没有不悦,反而觉得汪伦的情意比千尺桃花潭水还要深厚,原因就在于李白从这歌声中找到了知音,只有汪伦最懂他的豪爽性格与对生活的十足自信。这首诗以两人歌舞话别的场景作结,所要展现的,也是与李白相似的豁达胸怀和非同寻常的相知之情。

4. 作品点评

该诗结构规整,前十二句均为四句转换一次韵脚,后六句穿插五言诗句,为六句一韵。如此一来,全诗便自然地划分成四个部分。写作手法上,开篇从议论入手,言辞不俗。“推案”这一段落进入诗歌的高潮。随后稍稍放缓节奏,又引出起舞长歌的第二次高潮。全诗气势开合自如,起伏变化富有韵味。遣词造句力求表达透彻,除“凌山跨陆”外,“投杯”一句也很具代表性。不说“放杯”,而说“投杯”,且是“着地”;不说“拍案”,而说“推案”,将当时的情状刻画得细致入微、深刻传神。此外,首尾的议论也十分坦率、尖锐,这些都是这首诗具有特色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人生别离,最为伤心,所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而这首诗写“别情”则另辟蹊径,以“知心”二字通贯全篇:其中“凌山跨陆”以状其行色;“蹑佩剑”,以表其侠情;“开笑”之坦诚,“把臂”之亲密,尤见其相交之真挚、洒脱;而投杯推案之豪举,兴尽便去、歌舞分手的名士风流,皆笔底逞奇,凸现出潇洒自在的人物形象。全诗拓展唐人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情,造境尤为波澜壮阔,寓理更加诚挚实在。《宋史·张咏传》称其“少学击剑,慷慨好大言,乐为奇节”。此一首七言歌行,人谓“雄健古淡,有气骨,称其为人”(清吴之振等《宋诗钞》),信然!

不详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许结《宋诗》

# (话别)这类主题的诗在唐宋诗中最多见,但此诗异于他诗者有三:一、它称得上是一首“原始要终,体必鳞次”(刘勰《文心雕龙》)的佳作。开头四句一韵写“相寻”;接八句仍四句一韵重心写“会晤”(“把臂”);后六句一韵写“话别”。由头到尾,层次井然,脉络分明。二、以议论为诗,常遭非议,是由于这类诗往往意浅、味短。此诗在议论中,把那“把臂要我谈王道”的远来的客人,那情意殷殷高呼“挑灯夜如何的主人,虽说投下的只是一“影”,却给人留下耐人寻思的印象。最后,全篇充满昂扬意绪,决不作一句“黯然销魂”之语;一结“健举”(见王士祯《然灯纪闻》)之外,尤见“精神”(见王骥德《曲律》),最是其难能可责处。

不详原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艾治平《古代言情赠友诗词鉴赏大观》

# 张咏是个带传奇色彩的人。《宋史·张咏传》说他“少学击剑,慷慨好大言,乐为奇节。”文如其人,该诗正是他个性的充分表露。《宋诗钞》评张咏作品说:“诗雄健古淡有气骨,称其为人。”指的就是这一路作品。他也写过一些艳情诗,因而被列入西昆派中,其实是不太合适的。

不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王从仁《宋诗鉴赏辞典》

# 《宋史·张咏传》:“(咏)少学击剑,慷慨好大言,乐为奇节。”此一首歌行。正可想见其为人。凌”字、“跨”字,便表出人的生命形式,大于自然山岳的存在形式。书剑飘零的侠情,投杯推案的豪举,以及兴尽便去、复又歌之舞之的一种名士风流,皆显出人物的潇洒自在之美。与唐人歌行相较,更散文化、更俗化了,也是潇洒,也是自在。

不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宋诗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咏《喜雨》

下一篇:宋·张咏《谕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