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ō
xíng
·
·
méi

朝代:宋作者:毛滂浏览量:1
líng
lóng
yōng
dòng
fāng
rǎn
yān
zhī
zhòng
fēng
qián
lán
shè
zuò
xiāng
hán
zhī
tóu
yān
xuě
chūn
dòng
fēng
chì
chū
kāi
fáng
xiāng
nòng
jiā
rén
hán
shuì
chóu
mèng
é
huáng
shān
qiàn
luó
qún
fēng
liú
jiāng
méi
gòng

译文

蜡梅像粟米般的玉那样玲珑剔透,它的质感柔软嫩滑,恰似那微微浮动的凝酥。芬芳的花萼染上了浓重的胭脂色。在风中散发着如兰似麝的清寒香气,枝头上的蜡梅像烟雪般,映着春日的清寒。花瓣像蜜蜂翅膀刚刚展开,又像蜜房般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蜡梅又像在寒冷中沉睡的佳人,带着愁绪与梦境。瞧那蜡梅,就像是一位身着鹅黄色衣衫、茜红色罗裙的佳人,它的风姿韵味与江梅并不相同。

逐句剖析

"粟玉玲珑":蜡梅像粟米般的玉那样玲珑剔透,

"雍酥浮动":它的质感柔软嫩滑,恰似那微微浮动的凝酥。

"芳跗染得胭脂重":芬芳的花萼染上了浓重的胭脂色。

# 胭:一作烟。

"风前兰麝作香寒":在风中散发着如兰似麝的清寒香气,

"枝头烟雪和春冻":枝头上的蜡梅像烟雪般,映着春日的清寒。

"蜂翅初开":花瓣像蜜蜂翅膀刚刚展开,

"蜜房香弄":又像蜜房般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佳人寒睡愁和梦":蜡梅又像在寒冷中沉睡的佳人,带着愁绪与梦境。

"鹅黄衫子茜罗裙":瞧那蜡梅,就像是一位身着鹅黄色衣衫、茜红色罗裙的佳人,

"风流不与江梅共":它的风姿韵味与江梅并不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踏莎行·蜡梅》是宋代词人毛滂创作的词作。此词上片“粟玉玲珑,雍酥浮动。芳跗染得胭脂重。风前兰麝作香寒,枝头烟雪和春冻”描绘了蜡梅的形态与香气,写出蜡梅如粟玉般玲珑、似凝脂般柔润,花瓣带着胭脂色,在风中散发着如兰似麝的寒香,枝头像烟雪般映着春日的清寒;下片“蜂翅初开,蜜房香弄。佳人寒睡愁和梦。鹅黄衫子茜罗裙,风流不与江梅共”继续刻画蜡梅,写其如蜂翅初展、似蜜房飘香,又以佳人喻之,赞其身着鹅黄衣衫、茜红罗裙般的姿态,风流与江梅不同。全词以绮丽的笔触,细致描摹了蜡梅的美态与神韵,表达了对蜡梅的喜爱与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毛滂(1061~1124?),北宋词人。字泽民,号东堂,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自幼酷爱诗文词赋,长于诗词,苏轼称其“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气节端厉,无徇人之意”。其词作饶有情韵,婉丽可诵,描写别情,语尽而情意不绝,其中《临江仙·都城元夕》中“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句,境界似晚唐律诗。代表作品有《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浣溪沙·泛舟》。著有《东堂集》《东堂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粟玉玲珑,雍酥浮动。芳跗染得胭脂重”:这三句是对蜡梅形态的细致描写。“粟玉玲珑”将蜡梅比作粟米般的玉,写出其小巧玲珑的模样;“雍酥浮动”以如凝固的酥油来形容蜡梅的质感,“浮动”二字赋予其柔润灵动之感。“芳跗染得胭脂重”则描写蜡梅的花萼沾染着浓重的胭脂色,“重”字凸显了色彩的艳丽,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蜡梅的外在美。“风前兰麝作香寒,枝头烟雪和春冻”:这两句转向蜡梅的香气与生长环境。“风前兰麝作香寒”写出蜡梅在风中散发着如兰似麝的香气,“香寒”二字既点出香气的清冽,又暗示了冬日的寒冷。“枝头烟雪和春冻”描绘枝头的蜡梅像烟雪般洁白,映着春日的清寒,“和”字将蜡梅与春冻的环境融合,营造出清冷而雅致的意境。下片“蜂翅初开,蜜房香弄。佳人寒睡愁和梦”:这三句进一步刻画蜡梅的形态与神韵。“蜂翅初开”将蜡梅初绽的花瓣比作刚刚展开的蜂翅,生动形象;“蜜房香弄”写蜡梅如蜜房般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弄”字增添了香气的灵动。“佳人寒睡愁和梦”以佳人在寒中沉睡、带着愁绪与梦境作比,赋予蜡梅一种朦胧的美感与情态,使其更显娇柔。“鹅黄衫子茜罗裙,风流不与江梅共”:这两句赞咏蜡梅的独特风姿。“鹅黄衫子茜罗裙”以佳人的服饰来比喻蜡梅的颜色,鹅黄色如衣衫,茜红色似罗裙,色彩鲜明动人。“风流不与江梅共”直接点出蜡梅的风流韵味与江梅不同,突出了蜡梅独有的神韵与风采,表达了对蜡梅的偏爱与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毛滂《玉楼春》

下一篇:宋·毛滂《上林内翰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