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疏萦绿象床低":稀疏的绿纱帐轻轻缠绕在低矮的象牙床上,
"玉鸭度香迟":玉制的鸭形香炉中,香气缓缓飘散。
"微云淡著河汉":淡淡的云层笼罩着银河,
"凉过碧梧枝":凉意轻轻拂过碧绿的梧桐枝。
"秋韵起":秋意渐浓,
"月阴移":月影悄然移动。
"下帘时":轻轻放下帘幕的时候。
"人间天上":无论人间还是天上,
"一样风光":此刻风光依旧,
"我与君知":这份美好只有你我心知。
北宋词人
毛滂(1061~1124?),北宋词人。字泽民,号东堂,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自幼酷爱诗文词赋,长于诗词,苏轼称其“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气节端厉,无徇人之意”。其词作饶有情韵,婉丽可诵,描写别情,语尽而情意不绝,其中《临江仙·都城元夕》中“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句,境界似晚唐律诗。代表作品有《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浣溪沙·泛舟》。著有《东堂集》《东堂词》。
1. 分段赏析
“短疏萦绿象床低”一句描绘出室内景象。“短疏萦绿”四字,点明了象床之上铺着带有绿色纹饰的短帘,“低”字则形象地写出象床低矮的特点,营造出一种静谧、幽深的闺房氛围,为全词奠定了舒缓的基调。“玉鸭度香迟”此句聚焦于闺中细节。“玉鸭”指玉制鸭形香炉,“度香迟”生动地描绘出香烟袅袅升起,飘散缓慢的状态。通过对香炉及香烟的描写,以嗅觉与视觉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渲染出闺中寂静、闲适的氛围,也暗示出女子百无聊赖的心境。“微云淡著河汉,凉过碧梧枝”两句是对室外夜景的描写。“微云淡著河汉”勾勒出天空中,淡淡的云彩轻笼银河的画面,给人一种朦胧、悠远之感;“凉过碧梧枝”则点明了秋意渐浓,凉意透过碧绿的梧桐枝梢袭来。这两句将视觉与触觉相结合,既描绘出七夕夜的清幽景色,又借景烘托出清冷孤寂的氛围,为下文女子情思的抒发做铺垫。“秋韵起,月阴移”以简洁的笔触点明时节变化与时间流逝。“秋韵起”三字,将秋天特有的韵味生动展现,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月阴移”则细腻地写出月亮在夜空中移动,月光的阴影随之变化,暗示着时间的推移,也烘托出女子独处闺中,思绪万千、百无聊赖的心境。“下帘时”三字简洁而富有韵味。它既是一个动作描写,描绘出女子放下帘幕的情景,又将女子的情感融入其中。下帘这一动作,或许是为了抵御秋夜的凉意,或许是为了将外界的清冷隔绝,又或许是女子内心情绪变化的外化表现,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人间天上,一样风光,我与君知”三句直抒胸臆。词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天上,认为人间与天上有着一样的风光。在七夕这个特殊的节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自己与心中之人却不得相见。但即便如此,词人仍坚信彼此心意相通,“我与君知”四字,道出了对爱情的坚定信念与美好期许,使整首词在略带忧伤的氛围中,又蕴含着一丝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