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桂影":东风拂过,桂树的影子轻轻摇曳。
"低拂姮娥镜":低低地掠过嫦娥的明镜。
"镜里妆寒酥粉莹":月光如镜,照见女子妆容清寒,脂粉洁白晶莹。
"越恁十分端正":愈发显得姿态端庄美好。
"素光行处随人":皎洁的月光洒遍各处,如影随形地追随着行人。
"柳边照见青春":柳荫边,照亮了青春年少的身影。
"一片笙箫何处":那一片悠扬的笙箫声来自何处,
"花阴定有遗簪":繁花浓荫深处,定然有游人遗落的发簪。
北宋词人
毛滂(1061~1124?),北宋词人。字泽民,号东堂,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自幼酷爱诗文词赋,长于诗词,苏轼称其“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气节端厉,无徇人之意”。其词作饶有情韵,婉丽可诵,描写别情,语尽而情意不绝,其中《临江仙·都城元夕》中“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句,境界似晚唐律诗。代表作品有《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浣溪沙·泛舟》。著有《东堂集》《东堂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一首节令词。诗歌借“桂影”“姮娥”“烛龙”等意象勾勒的元宵氛围,以及“儿童”“遗簪”等展现的游人散后清寂细节,写出了元宵夜的节日景象与繁华过后的独特韵味。
2. 写作手法
用典:“东风桂影”一句暗含“烛龙”的典故。据《山海经》记载,烛龙是神话中衔着蜡烛照亮天地的神兽。词中把元夕夜晚的灯笼比作烛龙,东风吹动灯笼的光影摇曳,如同桂树的影子晃动,生动展现出元宵夜灯火璀璨的热闹景象。比喻:“低拂姮娥镜”将月亮比作嫦娥的镜子,月光低低地洒下,就像镜子的光芒轻轻拂过,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柔和与皎洁。通感:“妆寒酥粉莹”中,作者把看到的月光转化为触觉上的“寒”意和视觉上“酥粉莹”的质感,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寒,又表现出它莹白如细腻粉妆的样子。多感官描写:“一片笙箫何处,花阴定有遗簪”里,“笙箫”的乐声是听觉感受,“花阴”的景致和“遗簪”的物件是视觉画面,两者交织在一起,既体现了元宵夜的热闹氛围,又暗含着几分幽微的情思。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东风桂影”描绘元宵夜的灯火月色,“桂影”既写月光下桂树般的灯影摇曳,又暗含佳节氛围;“低拂姮娥镜”以“姮娥镜”喻月亮,写月光低低拂过如镜子般明亮,将自然之景与神话意象结合,营造出朦胧柔美的夜色。“镜里妆寒酥粉莹”聚焦月色之美,“镜里”呼应“姮娥镜”,写月光如镜中映照的妆容,“寒”字带触觉感受,“酥粉莹”描视觉质感,通感手法让月光的清寒与莹白如细腻粉妆般生动可感;“越恁十分端正”直赞月色愈发端庄美好,情感直白而真挚。下片“素光行处随人”续写月光动态,“素光”指月光,写它如影随形伴人而行,赋予月光温情;“柳边照见青春”则写月光在柳下照亮青春身影,“青春”既指春日柳色,又暗指赏灯的青年男女,画面鲜活,暗藏生机。结尾“一片笙箫何处,花阴定有遗簪”以声景与静景收束,“笙箫”之声写元宵热闹,是听觉感受;“花阴遗簪”绘暗处遗落的发簪,是视觉画面,视听结合。笙箫声起何处,花阴必有遗簪,既显节日的喧闹欢腾,又藏幽微情思,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毛滂《满庭芳·夏曲》
下一篇:宋·毛滂《生查子·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