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
tíng

朝代:宋作者:文同浏览量:1
yún
wài
zhòng
fēng
yán
héng
zhú
jiān
fēi
quán
chuāng
xià
míng
wǎng
èr
xiē
xiōng
huái
怀
bīng
qīng

译文

云层之外的群峰,在亭檐边横亘展开,竹林间的飞泉,在窗下叮咚作响。本想前往那两处赏心悦目的地方,却在此处停下了脚步,心境已然像冰一样澄澈清明。

逐句剖析

"云外众峰檐际横":云层之外的群峰,在亭檐边横亘展开,

"竹间飞泉窗下鸣":竹林间的飞泉,在窗下叮咚作响。

"欲往二乐即歇此":本想前往那两处赏心悦目的地方,却在此处停下了脚步,

"胸怀已自如冰清":心境已然像冰一样澄澈清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涵虚亭》是北宋诗人文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守居园池杂题》组诗中,为题咏园林景观之作。诗歌通过“云外众峰”“竹间飞泉”等意象,以简洁的笔触描绘涵虚亭周围的自然景致。诗人借亭中所见的远山横亘、清泉鸣响之景,表达了内心的宁静澄澈。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将观景所见与心境感悟相融合。苏轼曾作和诗《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涵虚亭》,进一步阐释其中“空无一物才能遍观万景”的人生哲理,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延伸,体现了宋代题咏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画家、诗人

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属四川)人。曾至邛州、洋州等任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文书画,被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其受苏轼敬重。其诗歌创作推崇梅尧臣,重视反映民间疾苦。他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尤擅墨竹,画竹叶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之法,主张“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对苏轼画竹有影响,形成“湖州竹派”。亦喜作古木老槎、山水。著有《丹渊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熙宁年间,文同担任洋州知州时,描绘洋州园池的三十处景观并创作《守居园池杂题》组诗,《涵虚亭》便是其中一篇。苏轼依据文同寄来的诗作,创作《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其中包含对《涵虚亭》的唱和回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题咏园林诗。诗歌借涵虚亭外云外山峰横亘、竹间飞泉鸣响的景象,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澄澈,传递出观景时的悠然心境。

2. 分段赏析

“云外众峰檐际横,竹间飞泉窗下鸣”,首两句描绘涵虚亭周边的景致。“云外众峰檐际横”写出远处的山峰仿佛横亘在亭檐之外,云雾缭绕中尽显山峦的辽阔;“竹间飞泉窗下鸣”则聚焦近处,竹林间的飞泉在窗下流淌,发出清脆的声响。一远一近,一静一动,一视觉一听觉,勾勒出亭外山水相映、声景交融的清幽画面,尽显亭台所处环境的雅致。“欲往二乐即歇此,胸怀已自如冰清”,后两句由景及情,抒发内心感受。“欲往二乐即歇此”意为本想去追寻其他乐趣,却在这亭中停下脚步,暗示涵虚亭的景致已足够迷人;“胸怀已自如冰清”则直抒胸臆,写身处此境后,内心如冰般清澈纯净,烦恼尽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同《梅》

下一篇:宋·文同《守居园池杂题·过溪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