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洒春城":山间的雨洒落在春天的城市里,
"潗潗声颇急":雨声淅淅沥沥显得很急促。
"窗下读书人":窗下有个正在读书的人,
"横编揭阴湿":他掀开摊开的书卷,躲避着被雨水浸染的潮湿。
"高鸢饿独叫":高空中饥饿的鹞鹰独自发出凄厉的叫声,
"远燕寒双入":远处的燕子因为寒冷成双飞入巢中。
"南园有桃杏":南边的园子里有桃树和杏树,
"尽抱群梢泣":它们的花枝仿佛紧紧相拥,在风雨中好似哭泣一般。
北宋画家、诗人
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属四川)人。曾至邛州、洋州等任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文书画,被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其受苏轼敬重。其诗歌创作推崇梅尧臣,重视反映民间疾苦。他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尤擅墨竹,画竹叶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之法,主张“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对苏轼画竹有影响,形成“湖州竹派”。亦喜作古木老槎、山水。著有《丹渊集》。
1. 分段赏析
首句“山雨洒春城”直写山雨降临春日的城市,“洒”字既写出雨丝飘落的动态,又暗含春雨绵密的特点;次句“潗潗声颇急”以拟声词“潗潗”描摹雨声淅沥,配合“颇急”二字强化了雨势的紧迫感。第三句“窗下读书人”转入人物描写,点明观察视角;第四句“横编揭阴湿”具体刻画读书人掀开书卷的动作,“横编”指摊开的书册,“揭阴湿”暗示避雨防潮,从生活细节侧面烘托雨势。第五句“高鸢饿独叫”描绘高空中的鹞鹰因饥饿发出孤鸣,“饿”字赋予动物以人的生存状态;第六句“远燕寒双入”则写低飞的燕子成双归巢避寒,“远”“近”对比与“独”“双”对比。末两句“南园有桃杏,尽抱群梢泣”突然收束于园林景象,以“抱”“泣”的拟人手法表现风雨中花枝颤抖的情态,将自然现象转化为情感表达。
下一篇:宋·文同《送李道士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