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外物容澄似水":远望外面事物的形貌澄澈得像水,
"坐中秋力凛如刀":处在中秋夜里,秋的力量寒冷如刀。
"此身直愿乘双翼":我这身躯只想乘着一双翅膀,
"飞上三峰第一高":飞到三座山峰中的第一高处。
北宋画家、诗人
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属四川)人。曾至邛州、洋州等任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文书画,被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其受苏轼敬重。其诗歌创作推崇梅尧臣,重视反映民间疾苦。他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尤擅墨竹,画竹叶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之法,主张“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对苏轼画竹有影响,形成“湖州竹派”。亦喜作古木老槎、山水。著有《丹渊集》。
1. 分段赏析
“望外物容澄似水”,开篇从视觉入手,描绘中秋夜远望万物的景象。“澄似水”三个字,生动写出了月光下天地万物清朗澄澈的状态,仿佛世间一切都被洗净了尘埃,既展现了中秋月色的明亮皎洁,又营造出宁静清幽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秋夜的纯净与平和。“坐中秋力凛如刀”,转而描写身处中秋夜的体感。“凛如刀”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中秋夜晚特有的清冷寒意,这种寒意并非刺骨的凛冽,而是带着秋夜独有的清冽,与上句的视觉描写相互呼应,让读者从眼到身,全方位感受到中秋夜的独特氛围。“此身直愿乘双翼”,由景入情,抒发诗人的迫切愿望。“乘双翼”的想象充满了浪漫色彩,将诗人渴望更亲近中秋月的心情具象化,仿佛能看到诗人急切想要挣脱束缚、飞向夜空的姿态,情感由平静的欣赏转向热烈的向往。“飞上三峰第一高”,承接上句的愿望,明确了向往的目标。“三峰第一高”既点明了登高的地点,又暗含着想要站在最高处、将中秋月色尽收眼底的豪情,把对中秋月的喜爱推向高潮,让整首诗在热烈的向往中收尾,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