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城送客客未来":出城送别客人,客人尚未到来,
"主人到此先徘徊":主人已先到此徘徊等候。
"地临潍水极清旷":此地濒临潍水,视野极其清旷开阔,
"每为送客双眼开":每次送客都让人心胸舒展。
"客来既坐歌管作":客人到来后围坐而坐,歌乐声响起,
"红袖劝酒无停杯":红衣侍女不停劝酒,酒杯未停。
"主人自醒客已醉":主人尚自清醒,客人却已醉意朦胧,
"门外落日骊驹催":门外夕阳西下,车马催行。
"揖客上马退岸帻":与客人拱手作别,看他上马离去,自己解下头巾稍作停留,
"未忍便拥千骑回":不忍即刻率领千骑返回。
"满襟高兴属轩槛":满怀兴致寄托在亭台栏杆之上,
"野阔风长真快哉":旷野辽阔、风势悠长,真令人畅快啊。
北宋画家、诗人
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属四川)人。曾至邛州、洋州等任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文书画,被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其受苏轼敬重。其诗歌创作推崇梅尧臣,重视反映民间疾苦。他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尤擅墨竹,画竹叶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之法,主张“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对苏轼画竹有影响,形成“湖州竹派”。亦喜作古木老槎、山水。著有《丹渊集》。
1. 分段赏析
“出城送客客未来,主人到此先徘徊”,开篇描绘主人出城送客,客人尚未抵达时,便已在快哉亭前徘徊等候的情景。“徘徊”二字,生动展现出主人对客人的期待与殷勤,也为画面增添了几分急切的动态感,仿佛能看见他在亭前来回踱步、翘首以盼的模样。“地临潍水极清旷,每为送客双眼开”,转而描写快哉亭的环境。此地濒临潍水,视野极为清旷开阔,每次送客到这里,主人都会因这开阔的景致而心胸舒展。“极清旷”突出了环境的辽远开阔,“双眼开”则将自然景观对人的感染具体化,仿佛这清旷的景色能瞬间涤荡心中的郁结,让人豁然开朗。“客来既坐歌管作,红袖劝酒无停杯”,描绘客人到来后的宴饮场景。宾主落座后,歌乐声响起,身着红衣的侍女不停劝酒,酒杯频频举起,不曾停歇。这两句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宴饮时热闹欢腾的氛围,“歌管作”“无停杯”等细节,将席间的欢快与热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主人自醒客已醉,门外落日骊驹催”,笔锋一转,写宴饮的尾声。主人尚且清醒,客人却已醉意朦胧,门外夕阳西下,车马仿佛在催促着离别。“自醒”与“已醉”形成对比,暗示主人在热闹中仍存几分清醒的离愁,“落日骊驹催”则以景物描写烘托出离别时刻的紧迫,夕阳的余晖为画面染上一层伤感的色彩。“揖客上马退岸帻,未忍便拥千骑回”,刻画离别时的动作与心理。主人与客人拱手作别,看着客人上马离去,自己则解下头巾,稍作停留,不忍心即刻率领千骑返回。“揖客上马”是离别的具体动作,“退岸帻”的细节则透露出主人的不舍与留恋,他卸下头巾,仿佛想再多感受一下此刻的氛围,不愿让这相聚的时光匆匆结束。“满襟高兴属轩槛,野阔风长真快哉”,最后以抒情作结。主人将满怀的兴致寄托在亭台栏杆之上,面对旷野的辽阔和风的悠长,由衷地感叹“真快哉”。“高兴”在此指兴致勃勃的情绪,“属轩槛”表明他凭栏远眺的姿态,“野阔风长”再次强调环境的壮美,而“真快哉”的感叹,则将之前的离别愁绪一扫而空,转而沉浸在自然景观带来的畅快与豁达之中。
上一篇:宋·文同《寇君玉郎中大蟹》
下一篇:宋·文同《夏日南园》